众力资讯网

特朗普开始算账,从欧盟收割6500亿美元、日本收割5500亿美元、韩国收割350

特朗普开始算账,从欧盟收割6500亿美元、日本收割5500亿美元、韩国收割3500亿美元、英国2000亿美元、中东3国3.2万亿美元,可是却从我们这吃了闭门羹,这才是他面对中国总是破防的基本原因。 以欧盟为例,2025年4月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因被迫接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的芯片出口限制和能源采购条款,半导体行业损失达2800亿美元,叠加放弃与伊朗能源合作的间接损失,累计超6500亿。 美国还以“减少驻欧美军”为要挟,逼迫欧盟增加30%防务开支,相当于每年多支付1200亿“保护费”。 日本和韩国是“重点收割对象”。日本财务省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在美国压力下,日本开放农产品市场导致本土农业损失超800亿美元,同时高价采购美国F-35战机和“标准-6”导弹,军火订单达4700亿美元,两项合计5500亿。 韩国的损失同样显著,三星电子被要求将30%芯片产能转移至美国,技术转移和建厂成本达2200亿美元,叠加驻韩美军费用提升至每年130亿美元,三年累计支付3500亿。 中东3.2万亿的损失,源于“石油美元”体系的收割。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2025年特朗普政府以“遏制伊朗核计划”为由,逼迫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将石油结算美元占比提升至95%,同时强制其用60%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 美国还通过操控国际油价,导致三国2025年上半年损失超8000亿美元,而美国石油巨头同期盈利1200亿。这种“左手压价右手吸储”的操作,因美军在波斯湾部署5个军事基地,中东国家难以反抗。 这些盟友未反抗的核心原因:军事绑定与经济软肋。二战后美国通过北约、美日安保条约构建军事同盟体系,欧盟防务依赖美国,日本安保政策受美国掣肘,中东油田安全需要美军庇护。 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国要求海湾国家支付60%战争费用,“保护换利益”模式已根深蒂固。特朗普仅是将潜规则公开化,收割力度更强。 这套打法在中国彻底失效。2025年7月中美半导体谈判中,特朗普政府要求中国放弃本土芯片企业补贴,否则加征15%关税。中国商务部随即公布反制清单,对美国大豆和波音飞机加征20%关税,国防部同步宣布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 谈判最终破裂,美国未获收益,反而损失120亿美元大豆订单。换成欧盟大概率会妥协,中国敢于强硬回应的原因在于自身实力。 首先是军事硬实力支撑。国防部2025年军力报告显示,中国海军已列装3艘航母,东风-26反舰导弹覆盖西太平洋,空军歼-20战机列装超200架。这种区域拒止能力,使美国不敢轻易动武。 日本无真正航母,欧盟各国主力战机为美国F-35,军事差距导致其被动妥协。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凭借战场优势掌握谈判主动,当前局势与之有相似逻辑。 其次是经济韧性足够强。中国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2025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5%,不像欧盟、日本高度依赖出口。特朗普想通过关税施压,中国却能通过扩大内需和“一带一路”市场消化影响。 2025年1-9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18%,对中东出口增长22%,完全对冲了美国市场的损失。反观韩国,对美出口占比达28%,一旦美国加征关税就束手无策,这就是底气的差距。 中国不搞军事同盟,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于欧盟受北约绑定,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军事不依赖外部力量,外交决策自主。 2025年3月,美国拉拢中国加入对伊朗制裁,中国明确拒绝并持续开展能源合作,伊朗原油日进口量达150万桶。这种自主外交操作,欧盟和日本无法实现,其外交政策深度受美国影响。 一个细节值得关注:美国对盟友的收割常伴随技术垄断。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却向韩国三星出售,同时限制三星向中国转让技术。 中国通过自主研发,2025年9月实现7纳米芯片量产,打破技术封锁。欧盟仍依赖美国芯片技术,日本高端机床核心部件依赖美国进口,技术依赖使其被迫妥协。中国通过自主创新摆脱依赖,无需受美国牵制。 历史上美国收割的均为依附性国家,从二战后的英国到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均是如此。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军事能自保、经济有韧性、技术在突破,这种“不依附、不盲从”的姿态,使美国霸权手段失效。 2025年9月,特朗普要求中国增加50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进口,以取消中美气候合作为要挟。中国未同意,反而与巴西签订300亿美元大豆订单,同时宣布扩大新能源领域自主研发。这种应对方式,使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多次抱怨“中国太难对付”,这并非单纯的个人情绪,而是霸权受挫的无奈。 特朗普的“受挫”,本质是美国霸权在崛起中国面前的失灵。过去美国凭借霸权制定规则,可随意收割他国;现在中国以实力为基础,不接受不合理规则,这种变化正在重塑世界格局。未来国际舞台的竞争核心,不是盟友数量,而是自主能力强弱,这正是特朗普案例带来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