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拒购涨价巴西大豆,巴西随即反制,并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 中国停止从巴西进口大豆,导致巴西对中国无纺布发起反倾销调查,来去之间,反映的是大宗商品博弈的边界和底气。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的大豆有70%以上来自于巴西,9月份的进口大豆中有93%来自巴西,中国对巴西大豆进口高度依赖。其间巴西大豆价格从年初到9月份累计上涨了将近80%,最高达到650美元/吨,使国内压榨企业的每吨亏损200多元,难以维持下去。中国行业协会随后宣布暂停采购2025年12月、2026年1月船期的大豆,大约800万吨,接近巴西对华月度出口量的70%,发出“并非没有替代”的信息。 这800万吨的采购暂停绝非一时冲动,背后是国内压榨企业持续承压的无奈。大豆作为饲料豆粕的核心原料,直接关系到畜禽养殖产业链的成本,巴西大豆的持续涨价不仅让压榨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更向上游传导至养殖端,间接影响了肉类、禽类产品的市场供应稳定。对于常年依赖进口大豆维持生产的企业来说,每吨200多元的亏损已超出可承受范围,长期硬撑只会导致资金链断裂,暂停采购成为倒逼市场回归理性的必要举措。 巴西选择以反倾销调查作为回应,看似是贸易反制,实则暴露了其大豆出口对中国市场的高度依赖。2025年全年巴西大豆出口总量预计达1.1亿吨,其中近八成都销往中国,中国市场的采购波动直接影响巴西农户的收入和农业产业的稳定。但这种反制手段的效果有限,无纺布作为中国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建筑等多个领域,巴西自身产能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反倾销调查最终可能导致其国内相关行业成本上升。 中国敢于暂停大规模采购,底气源于近年来大豆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和自主能力提升。过去中国大豆进口高度依赖美巴两国,如今已逐步构建起“巴西主导、多国补充”的格局,阿根廷、乌拉圭等国的大豆进口占比稳步提升,乌克兰通过中欧班列也成为重要的补充来源。国产大豆方面,“大豆振兴计划”成效显著,产量连续三年突破2000万吨,自给率较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虽然仍无法完全替代进口,但已能有效缓解供应压力。 在需求端,豆粕减量替代行动的推进进一步降低了大豆进口依赖。农业农村部推行的低蛋白日粮技术已在养殖企业广泛应用,新希望、牧原等头部企业的饲料豆粕占比已降至10%以下,2024年前十月全国豆粕用量同比下降8%,提前接近2025年的目标占比。昆虫蛋白、乙醇梭菌蛋白等新型蛋白源的产业化,更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大豆豆粕的主导地位,让中国在国际大豆议价中拥有了更多主动权。 这场贸易博弈的本质,是全球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过程中的利益再平衡。巴西大豆涨价看似是市场行为,实则受其国内物流成本高企的制约——其内陆运输成本占比达25%,远超美国的8%,叠加丰产周期的供需波动,最终将成本转嫁至中国买家。而中国的反制则展现了从“价格接受者”向“主动布局者”的转变,通过进口多元化、国产提升、需求优化的组合拳,逐步摆脱对单一国家的供应依赖。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