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教师火了!”老教师批评说:“让家长去监督作业,这本身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现在的教师觉得让家长去监督批改孩子的作业是天经地义,那要老师干嘛?”这句话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人拍手称赞,觉得这位老教师说出了许多家长心中的疑问:“难道我们养孩子的责任,就要全部扔给家长?老师的职责难道只是出题、批改、发放作业?”但也有人觉得,这话太激烈,似乎忽略了现实中的困难与无奈。 其实,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让家长监督作业”本身,而在于我们对教育责任的误解。我们常常把“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成绩”和“作业”,但忽略了最关键的那一环——孩子的成长和心智培养。老师的职责,难道只是“批改作业”那么简单?还是说,老师应该扮演一个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但现实中,许多老师压力巨大,课业繁重,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都难以顾及,更别说“个别辅导”了。 这位老教师的话,也让我们反思:在这个“家校合作”被无限放大的时代,是否有人忽略了“合作”的本质?合作不是单方面的“家长帮忙”,而是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可是,为什么会变成“家长监督老师的工作”?这背后,是不是我们对“教育公平”和“责任划分”的误解?当老师被要求“全能”到要兼顾家庭、心理、学业,压力自然就会转嫁到家长身上。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对“责任”的认知偏差。许多家长抱怨:“老师不管,我得自己操心。”而老师则说:“学生的问题,家长也要管。”谁都不愿意真正承担起“引导”和“陪伴”的责任。于是,责任像一块烫手山芋,被不断推来推去,最后落在了家长的肩上。 这场争论,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或许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我们是否还在用“成绩”衡量一切?我们是否还在用“作业”定义“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不是一味的“监督”和“批改”。家长的角色固然重要,但绝不是“老师的替身”。 这位老教师的话,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学会成长,而不是让家长变成“监工”。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全面发展,但如果把责任全部压在家长身上,忽略了老师的作用,难道不是一种“误导”吗?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念,让老师和家长携手,共同为孩子的未来筑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家长督促作业 家长怒批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