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前几天,李先生途经河南周口的乡间小路,看到的不是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而是一场“声

前几天,李先生途经河南周口的乡间小路,看到的不是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战役”。天空阴沉,细雨如丝,村民们正忙着排涝,努力将积水赶出田地,以免庄稼被淹没在水中。这本是农忙季节最需要安静与专注的时刻,却被一阵阵机械般的广播声打断:“禁烧秸秆,禁止焚烧!”声音反复回荡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李先生心里不禁疑惑:这片土地,正处在关键的农忙期,村民们的辛苦付出为何要被如此死板的规矩绑住?难道就没有更温和、更有效的办法去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他看到,有的农户在焚烧秸秆,似乎也不是不愿意改善环境,而是因为没有其他合理的处理方式。面对“禁烧令”,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无奈与焦虑。 这让我不禁想到,人民日报近日的一篇评论,直指当前一些“死板”政策对基层群众的“伤害”。报道中提到:在一些地方,宣传、执法的方式变得机械化、公式化,忽略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情感诉求。禁烧秸秆,固然是环保的责任,但如果没有配套的技术支持、合理的补贴和科学的宣传,岂不是变成了“空喊口号”,让农民变成了“政策的牺牲品”? 我们常说,政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但现实中,却有不少政策像是“铁幕”,只知道“禁”,却不知道“引”。禁烧秸秆,不能只靠大喇叭的“循环播放”,更需要深入到农民的心里去,理解他们的难处,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推广秸秆还田、机械化收集、发展新能源等,才是真正的“良方”。 这不禁让人反思:我们到底是在“服务”群众,还是在“管理”群众?如果一味强调“禁止”,而不考虑农民的实际困境,政策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正如人民日报所强调的,良好的治理应当是“引导与支持”的结合,而非“命令与惩罚”。 读到这里,你是否也有同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环境中,但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温暖人心、切实可行的政策。只有当政府与群众携手同行,理解彼此的难处,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毕竟,真正的力量,来自于理解与包容,而非冷冰冰的“死板”命令。周口旅行风景 周口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