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方拒绝与荷兰官方就安世事件开展磋商,导致荷兰把控下的安世总部难以保障欧洲车企芯

中方拒绝与荷兰官方就安世事件开展磋商,导致荷兰把控下的安世总部难以保障欧洲车企芯片供应,法国总统直接呼吁欧盟对中国实施“最严厉制裁”。 这场风波,让欧洲车企的芯片供应一度陷入了危机。安世作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巨头,它的地位不言而喻。虽然它的处理器不算最尖端,但在车规级晶体管和二极管方面,几乎每辆欧洲车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大牌车企,依赖安世的供应已经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荷兰政府的突然行动,冻结了安世的控制权,并暂停了中方高管的职务,这等于捏住了全球供应链的喉咙。荷兰当局本以为这样可以稳住局面,却没想到很快遭遇了来自中国的反击。 中国商务部迅速出台出口管制,禁止安世中国子公司向外出口成品芯片。这个举动直接戳中欧洲车企的痛点——车规级芯片的生产和认证周期长,短期内根本无法找到替代者。对这些车企来说,断供的风险意味着几周内就可能面临停产危机。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早已发出警告,现有库存撑不过几周,这样一来,整个欧洲的汽车生产线随时都有可能停摆。随着大众、梅赛德斯-奔驰等车企开始紧急寻找替代供应商,但事与愿违,除了时间紧迫外,车规级芯片的替代周期也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汽车工业就是这么复杂,往往一颗小小的芯片就能决定整个产业链的生死。 而荷兰这边,原本想通过接管安世总部来稳住供应链,却根本没有想到中国管理层直接宣布独立运营。中国子公司表示,今后不再听总部的指挥,并恢复供货,但得有条件——客户只能用人民币结算,原协议废除。这就意味着,欧洲的客户想继续采购,必须绕开荷兰总部,直接和中国实体谈判。更让人意外的是,荷兰首相舒夫斯竟然跑去求欧盟帮忙,把安世事件说成是整个欧洲的安全危机,试图拿出“国家安全”这一标签来引导舆论。然而,德国总理默茨对此表示明确反对,认为欧盟内部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应该轻易走向对抗。 从德国车企的角度来看,他们深知,和中国对着干,结果只能是自家工厂停工。要知道,德国车企对于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依赖极为深重。默茨也很清楚,荷兰的单方面行为,最终会把自己拖入困境,得不偿失。所以,他的态度显然是冷静的:荷兰想单打独斗,后果自负。 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喊“最严厉制裁”,表面上看是为芯片和稀土问题发声,实际上是在抢夺欧盟对华政策的话语权。法国的汽车产业对安世的依赖远不如德国,喊几句狠话的成本较低,政治收益却能最大化。毕竟,和中国硬碰硬,法国的风险较小。然而马克龙忽略了一点:欧洲和中国的供应链关系早已形成了紧密的互依性。中国不仅掌握着全球稀土资源,还是全球中低端芯片封装的最大生产国。欧洲如果真的启动反制,最先遭殃的,还是自己。 欧盟内部的分歧显而易见。德国、匈牙利等国明确反对对抗,认为贸然升级局势将会让整个欧洲工业体系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中国方面,外交部和商务部也不闲着,连续发声,要求荷兰纠正错误,回到正常的对话轨道。 中国也在加快推动国产替代方案,力求确保国内客户的供应不受影响,甚至直接加速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进程。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危机反而让本国的半导体产业更加坚定了去风险化的方向。过去,欧洲在功率器件领域的优势地位让中国的产业链高度依赖他们,但这次事件也在迫使中国加速弯道超车 欧洲车企高管私下里开始吐槽,荷兰这一手简直是在将自己推向悬崖。欧洲自己推翻了谈判的桌子,把筹码直接交给了中国。荷兰政府的这一举动,无疑暴露了西方在供应链安全上的双重标准 一方面,大声喊着要去风险,另一方面却无法离开中国的制造,一边挥舞着国家安全大旗,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中国企业继续供货。这种矛盾的态度,最终只能让自己陷入困境 如果欧盟真的听从马克龙的呼吁,走向所谓的最严厉制裁,那么后果可想而知:欧洲的工业命脉恐怕会因此受到致命打击 毕竟中国不仅握着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控制着稀土和重要芯片封装产能。主动权,显然不在欧洲手中。真正的赢家,谁能够先认清相互依存的现实,回到对话桌前,而不是一味地对抗 各位看管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