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何美国如此惧怕芬太尼?   美国怕芬太尼,怕的可不是这小小的白色粉末本身,而是

为何美国如此惧怕芬太尼?   美国怕芬太尼,怕的可不是这小小的白色粉末本身,而是它背后那场拖垮社会根基的“自我制造的灾难”,这是半岛电视台给下的定义,一点没夸张。   先看组触目惊心的数据:美国人口仅占全球5%,却吞下了全世界80%的阿片类药物,2024年,美国因芬太尼及相关药物过量死亡的人数突破11.2万,这个数字比过去50年美国参与所有战争的阵亡人数总和还多。   死的不只是街头混混,有刚拿到大学文凭的年轻人,有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中年白领,甚至有含饴弄孙的退休老人,医院的停尸房早就不够用,殡仪馆的骨灰盒需要提前三个月预订,太平间外经常排着长队的救护车,医护人员抱着心肺复苏无效的患者手抖个不停——这哪是“药物滥用问题”,分明是一场正在上演的社会溃败。   更可怕的是,这场灾难早有伏笔,是美国医药体系亲手“养”出来的,上世纪90年代起,制药公司为了推销阿片类止痛药,精心编织了一套“成瘾性低”的谎言,他们花钱买断医学期刊版面,发表伪造的“临床研究”,宣称这类药物“长期服用成瘾率低于1%”。   又雇佣大批“学术说客”——其实就是拿了钱的医生,去各地医院开讲座,忽悠同行“慢性疼痛需要用阿片类药物管理”,甚至给开处方多的医生发“业绩奖金”,最高能拿到年薪10万美元的额外提成。   对着患者更是连哄带骗,说“吃了这药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却绝口不提停药后会出现的恶心呕吐、浑身骨痛、失眠焦虑,那些戒断反应比原来的病痛难受十倍。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和美国政员的勾结,制药公司每年花在游说国会的钱超过3亿美元,2016年更是直接推动国会通过《反酮咯酸氨丁三醇滥用法案》,变相放松了对阿片类药物的管控,食品药品监督局(FDA)的审查员更是被药企“围猎”,有人刚驳回某款止痛药的审批,第二天就收到药企的高薪offer,离职后直接进药企当高管,年薪翻三倍。   这种“旋转门”机制让监管彻底沦为摆设,2010到2020年间,FDA批准的阿片类药物数量翻了两番,而这些药物的成瘾性数据全是药企自己提供的。   等处方管得严了,成瘾者们开始涌向黑市,最初是找更便宜的海洛因,可海洛因纯度不稳定,运输风险也高,这时芬太尼来了——这种人工合成物质药效是海洛因的50倍,成本却只有十分之一,毒贩们把芬太尼混在海洛因、可卡因里卖,甚至压成彩色药片,伪装成处方药“奥施康定”或“羟考酮”。   更讽刺的是,DEA(美国缉毒局)2024年报告显示,美国市面上九成的芬太尼原料来自本土药企,墨西哥毒贩直接开车去亚利桑那州的诊所“收购”过期库存,回头在厨房用高压锅煮两小时,就能做成“M30”蓝片,装进老干妈纸箱,通过汽车备胎混过加州边境,全程用微信群语音定位,比外卖还准时。   这场灾难早已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毛细血管,在俄亥俄州的小镇,曾经的中产社区现在随处可见废弃房屋,窗户被木板钉死,院子里长满杂草,屋里散落着注射器和空药瓶——这些都是成瘾者搬离后留下的。   有位母亲在TED演讲中哭着说,她的儿子从16岁因运动受伤开始吃止痛药,20岁就成了芬太尼成瘾者,最后在麦当劳的厕所里吸食过量身亡,口袋里还装着没吃完的彩色药片,而这样的故事,在美国每天都在上演,更绝望的是,戒毒资源严重匮乏,全美合格的戒毒中心不足500家,等待床位的成瘾者平均要排6个月队,很多人没等到就已经丧命。   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想往外甩锅,美国政府一边对国内药企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边把矛头对准中国,炒作“中国是芬太尼前体来源地”,可事实是,中国早在2019年就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管,2024年海关单是退运的可疑化学品就达2.3吨。   反观美国,至今没有出台针对药企的实质性惩罚措施,普渡制药虽然申请了破产,但其高管们早就把资产转移到海外,照样过着奢侈生活,美国司法部起诉的几个“中国芬太尼贩子”,最后发现全是墨西哥毒贩的替身,这种转移矛盾的把戏,不过是想掩盖自己治理无能的事实。   现在的美国,连学校都要给小学生上“识别芬太尼药片”的课,家长接孩子放学时会反复叮嘱“别吃陌生人给的糖”,可当制药公司的董事会还在计算季度利润,当国会议员还在收受药企的政治献金,当监管机构的“旋转门”还在不停转动,这场灾难就不会结束。   美国真正怕的不是芬太尼,是怕承认这场溃败是自己造成的,怕承认资本与权力的勾结已经烂到根里,怕看着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被自己亲手种下的毒瘤一点点啃噬殆尽。   你说这份恐惧,到底是谁该担的责任?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