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大陆要清醒了,台湾只要有马英九,朱立伦,洪秀柱,想实现和平统一,有点难,这三

中国大陆要清醒了,台湾只要有马英九,朱立伦,洪秀柱,想实现和平统一,有点难,这三个人的骨子里就是想借中国大陆发展致富,借台湾之地搞自由独立,这就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理念!   先从马英九说起,他2008年上台时,确实给两岸带来过一阵“暖风”:开放两岸三通,让台北到上海的航班从“绕香港转机7小时”缩到“直飞2小时”,多少分隔几十年的老兵,终于能当天往返探亲。   签了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给台湾的农产品、电子产品开了“零关税绿色通道”,高雄的芒果、台南的释迦靠着大陆市场,价格翻了一倍还供不应求,台商更是扎堆往大陆建厂,光是昆山的台资企业,那几年就新增了上千家,不少台商赚得盆满钵满,逢人就说“马当局懂经济”。   可这些“利好”背后,始终绕不开一个死结——他自始至终把“维持现状”当成最高准则,还抛出“不统、不独、不武”的说法,把“不统”放在第一位,仿佛“永远保持两岸分离但和平”就是最终目标。   有次他在台湾大学演讲,学生问“您推动两岸交流,最终是为了统一吗?”,他支支吾吾半天,只说“统一是未来的选项,但现在要先维持和平”;大陆这边提出要深化ECFA,把两岸金融、医疗合作也纳入框架,顺便推动两岸青年共同创业,他却赶紧让“行政院”出来表态,说“ECFA只谈经济,不谈政治合作”,生怕沾上“统一”的边。   更让人寒心的是,他任内虽然没像民进党那样搞“去中国化”,却也没阻止——高中历史课本里“两岸同属一中”的表述被悄悄改成“两岸分治”,故宫南院把“中国文物”标签换成“亚洲文物”,他明知这些事在淡化两岸联系,却始终装聋作哑。   再看朱立伦,他后来接了国民党主席的班,不少人盼着他能比马英九更有担当,结果却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更保守”,大陆这边想着ECFA早收清单到期后,把台湾的莲雾、菠萝等更多农产品加进去,让台农能多赚点,同时推动两岸产业链深度绑定——比如让台湾的半导体设计企业和大陆的制造企业合作,一起开拓国际市场。   可朱立伦倒好,直接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说“ECFA是纯粹的经济议题,不能跟统一挂钩”,还让国民党籍的民意代表在“立法院”反对深化合作,理由是“担心大陆借经济渗透台湾”。   有次他率团访问上海,大陆企业家提出“两岸可以合建研发中心,共享技术成果”,他当场笑着答应,可回到台湾就变了卦,让发言人说“只是初步探讨,没有具体计划”;面对媒体追问“是否支持统一”,他更是直接绕开,说“台湾民众的意愿最重要”,把“民众意愿”当成回避统一的挡箭牌。   他比马英九更会投机——知道大陆重视两岸经济合作,就靠着“谈经济”维持关系;知道台湾内部“独”派声音大,就绝口不提统一,既想当“两岸友好的代言人”,又不想得罪“反统”势力,结果就是两岸交流只停留在表面,根本碰不到统一的核心问题。   至于洪秀柱,乍一看好像跟前两位不一样,她早年敢在国民党内公开批评“马英九的维持现状是慢性独”,还提出“一中同表”的主张,说“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只是表述方式不同”,一度让不少人觉得“终于有个敢谈统一的国民党人了”。   可真到了需要硬气的时候,她的立场还是软了下来,2016年她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一开始还坚持“一中同表”,可面对党内“温和派”的压力——有人说“这个主张会丢中间选民的票”,有人甚至威胁“要分裂国民党”,她慢慢就松了口,后来干脆在竞选集会上说“一中同表可以再商量,先把两岸和平保住”。   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她更是把“一中同表”彻底搁置,转而附和“一中各表”的老调;批评民进党搞“台独”时,也只敢说“台独会引发战争,危害台湾安全”,却不敢接着说“统一是解决台海问题的唯一出路”,有次她参加两岸论坛,大陆学者问“您觉得两岸该用多久实现统一”,她半天没回答,最后只说“先做好交流,让民众感受和平的好处”——看似温和理性,实则是把“推动统一”的责任无限期推迟,跟马、朱两人一样,把“不统”当成了不可触碰的底线。   这三个人,看似立场不同,实则殊途同归:马英九用“维持现状”把两岸绑在“分离但和平”的框架里,朱立伦用“只谈经济”回避统一的核心,洪秀柱用“温和批评”替代推进统一的行动,他们都想靠着大陆的经济红利维持台湾的“事实独立”,却从没想过要为两岸统一迈出实质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