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普京给了俄罗斯,三百年来最大的觉醒。 中国的35万亿,力不可挡。   有专家说

普京给了俄罗斯,三百年来最大的觉醒。 中国的35万亿,力不可挡。   有专家说,普京才是真正明事理的人,因为在他的带领下,大俄迎来了300年来最大的觉醒,而这种觉醒与中国的崛起紧密相连,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百年来,俄罗斯一会儿想融入欧洲文明圈,一会儿想靠扩张彰显大国地位,却始终没找准自己的位置,叶利钦时代甚至差点接受英国提出的“北约准成员”身份,那种没有否决权、没有集体防御保障的“伪伙伴关系”,说白了就是给西方当陪衬。 直到普京掌舵,才算彻底明白:靠依附别人换不来尊重,只有攥紧独立自主的船舵,才能在国际风浪里站稳脚跟。 这场觉醒来得不算早,但正好撞上了中国崛起的窗口期,两个大国凑在一起,才算把“独立自主”从口号变成了实打实的底气。 要知道,2014年之后俄罗斯经济一度陷入困境,能源出口疲软,贸易额曾暴跌三分之一,西方还在旁边煽风点火。 这时候中国伸出的可不是虚情假意的橄榄枝,而是“一带一路”倡议里的真金白银——从那时起,“能源”“基建”“本币互换”这些词就成了中俄元首会谈的高频词,等于给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搭了脚手架。 西方总说中俄合作是“权宜之计”,但数据能打肿他们的脸。2022年乌克兰危机升级后,西方搞出史无前例的制裁,想把俄罗斯经济困死,结果2023年中俄贸易额直接冲到2401.11亿美元,同比暴涨26.3%,提前两年完成2000亿美元的目标。 到了2024年更不含糊,前11个月贸易额还在逆势增长2.1%,中国已经连续14年稳坐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关键是合作质量在升级,以前俄罗斯卖给中国的多是原油天然气,现在汽车、机电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越来越高,纺织品这类低附加值商品反而在减少,这说明两国不是简单的“资源换商品”,而是实打实的产业互补。 能源领域的合作更是把“互相支撑”刻进了骨子里。2024年底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每年能给中国输38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不仅让俄罗斯的能源有了稳定的东方市场,也让中国的能源安全多了道保险。 要知道西方曾想掐断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命脉,结果中俄这根管道一通气,等于给俄罗斯的能源经济上了“双保险”,即便西方市场波动,东方的需求稳如泰山。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都承认,2020到2024年俄经济累计增长12.7%,这背后能源出口的稳定贡献 功不可没,而中国正是最大的“稳定器”。 在金融和国际舞台上,这种“非同盟却更胜同盟”的关系更显珍贵。西方搞金融制裁,把俄罗斯多家银行踢出SWIFT,中俄就悄悄提升本币结算比例,绕开美元霸权的束缚。 西方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动辄搞单边制裁,中俄就联手发声,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从伊朗核问题到全球治理改革,次次都站在同一战线。 普京2024年访华带的代表团堪称“搬家式”,副总理、部长、州区领导加企业负责人全来了,一下签了80多个投资项目,光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就占了大半,哈尔滨能成为中俄合作的支点,靠的就是这种“不玩虚的”的务实态度。 俄罗斯的觉醒还体现在对“大国关系”的重新认知上。以前总想着和西方掰手腕比实力,现在明白平等合作才是长久之计。 中国正好踩在同一个节奏上——不搞同盟,不签不平等条约,却能在对方需要时递上真支持。 2024年俄罗斯工业增长率4.4%,制造业更是冲到8.1%,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的投资和技术支持。 而中国在能源、粮食安全上的需求,也靠俄罗斯的稳定供应得到满足。这种“我需要的你正好有,你短缺的我能补上”的默契,比签十份同盟条约都管用。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合作还带动了“全球南方”的共鸣。2023年俄罗斯和印度、土耳其等国的贸易也在暴涨,其实就是看到了中俄模式的可行性——不看西方脸色,照样能把经济做起来。 普京说“无论世界局势如何,俄罗斯都坚定不移推进对华关系”,这话不是客套话,而是算透了账:跟着西方只能当棋子,和中国合作才是做主人。 中国那35万亿的经济体量,可不是用来摆样子的,而是能转化成中俄边境的公路口岸、远东的工业园、管道里的天然气,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才是支撑俄罗斯觉醒的最硬底气。 现在再看俄罗斯的状态,2023年GDP增长3.6%,2024年预计达3.9%,在西方高利率、高通胀的围剿下还能逆势增长,靠的就是普京戳破迷梦后的清醒——不依附谁,也不欺负谁,找对伙伴抱团取暖。 而中国的崛起,正好给这场觉醒提供了最坚实的舞台,毕竟在这个单边主义横行的世界里,两个坚持独立自主的大国站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