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霍去病生前举荐一人,汉武帝重用三十年,汉朝三代皇帝尊他如父 在长安城未央宫的椒

霍去病生前举荐一人,汉武帝重用三十年,汉朝三代皇帝尊他如父 在长安城未央宫的椒房殿内,汉武帝刘彻握着骠骑将军霍去病的手,望着这位年仅二十四岁却已战功赫赫的青年将领逐渐冰冷的身躯,心中涌起无尽的悲痛。弥留之际的霍去病用尽全力说出最后一句话:“陛下,臣弟霍光……可用。” 这一句临终举荐,不仅改变了霍光的命运,更深刻影响了西汉王朝未来六十年的走向。 霍光的童年在河东郡平阳府的乡野间度过,父亲霍仲孺只是个普通的县吏。直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当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五万铁骑凯旋途经河东时,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才第一次见到自己同父异母的兄长。霍去病将他带入长安城,举荐为郎官,从此霍光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入宫廷的霍光深知自己的一切皆拜兄长所赐,因此行事极为谨慎。他每日天未亮便入宫值守,夜晚星辰满天才离开,二十年如一日未曾有过丝毫懈怠。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让汉武帝逐渐注意到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从郎官、侍中到奉车都尉,霍光的官职稳步升迁,成为皇帝身边最信任的近臣之一。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后,汉武帝为彰显对功臣的追念,特意将霍光破格提拔为光禄大夫,特许他出入禁中参与机要。此时的霍光虽无显赫战功,却已在宫廷权谋的漩涡中悄然成长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天,汉武帝在五柞宫召见霍光。病榻前,皇帝将一幅《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寓意不言而明。四天后武帝驾崩,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即位,霍光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共同受命辅政,其中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位居首辅。 辅政初期,霍光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面。左将军上官桀试图将六岁的孙女送入宫中为后,被霍光以“年龄幼小”为由驳回。此举不仅得罪了上官家族,更引发了与桑弘羊在盐铁专卖政策上的激烈冲突。燕王刘旦趁机联合盖长公主,诬陷霍光谋反,试图发动政变。 十四岁的汉昭帝却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他当众怒斥道:“大将军忠臣,敢有毁者坐之!”在皇帝的全力支持下,霍光迅速平定叛乱,诛杀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彻底肃清了政敌。经此一役,霍光“威震海内”,成为西汉王朝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年仅二十一岁且无子嗣。霍光与众臣商议后,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然而这位新皇帝即位仅二十七日,便被霍光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为由废黜。在《奏废昌邑王》的奏章中,霍光历数刘贺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其中包括“与孝昭皇帝宫人蒙等淫乱”“发御府金钱赏赐游戏者”等不堪行径。 废立皇帝在封建时代堪称惊世骇俗之举,霍光却以“宁负王,不敢负社稷”的担当完成了这一壮举。随后他力排众议,从民间迎立汉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这位流落民间的皇孙对霍光既感激又敬畏,即位之初甚至“若有芒刺在背”,足见霍光权势之盛。 霍光并未因权势滔天而骄纵,反而更加兢兢业业。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多次大赦天下,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农业生产。在他的治理下,汉武帝后期因连年征战而凋敝的民生逐渐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汉宣帝亲自主持葬礼,以皇帝级别的“黄肠题凑”葬制将其陪葬茂陵,并下诏称其“功如萧相国”。葬礼上,霍光的灵柩由北军五校将士护送,沿途百姓自发设祭,长安城万人空巷。 然而仅仅两年后,霍光家族便因谋反罪被族诛。这一悲剧的根源,在于霍光之妻霍显毒杀许皇后的罪行败露。尽管霍光生前对此毫不知情,但他对家族的纵容难辞其咎。班固在《汉书》中评价霍光“不学亡术,闇于大理”,可谓一针见血。 值得玩味的是,汉宣帝在诛灭霍氏后,依然将霍光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画像时独独隐去其名,只题“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这种矛盾的态度,既彰显了霍光对汉室的功勋,也暗含着帝王权术的微妙平衡。 霍光的一生,是忠臣与权臣的复杂交织。他以一介乡野少年之身,凭借兄长的举荐和自身的隐忍,成为西汉王朝最有权势的大臣。他辅佐三代帝王,力挽狂澜于既倒,却最终因家族的贪婪走向覆灭。 从霍去病临终举荐到霍光家族的兴衰,这段历史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在权力的漩涡中,忠诚与野心、才能与德行始终是难以平衡的天平。霍光用一生诠释了“辅政”二字的重量,也为后世权臣敲响了警钟——功高震主者,唯有心怀社稷、克己奉公,方能善始善终。 正如司马光所言:“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这或许就是历史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