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了?福建舰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不是技术不行,是中国海

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了?福建舰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不是技术不行,是中国海军在憋下一代航母的大招!   虽说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早就定了型,但咱们根本没满足于“能弹射就完事”。比如一开始设计的弹射功率,原本只适配歼-15,后来发现要兼容新一代隐身舰载机和固定翼预警机,得把功率调节范围再扩大一圈;   福建舰最关键的突破就是那套咱们自己搞出来的电磁弹射系统,打设计那天起标准就定得极高。研发团队一开始给电磁弹射系统定的功率参数,本来适配歼-15系列舰载机起降完全够用,要是按常规路子走,这套系统早就能定型批量造了。   但海军没选这种省劲儿的做法,后来测试时发现,随着歼-35隐身舰载机和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慢慢成型,原先的弹射功率范围,已经没法满足多机型一起用的需求了。   就因为这个发现,电磁弹射系统直接启动了全面升级。歼-35作为隐身机,机身结构和起飞重量跟歼-15差得不少,满载时能到28到30吨;空警-600更重,满油满员状态下得有32吨,这俩对弹射功率的要求完全是两码事——歼-35得精准控住功率,不然容易伤着隐身涂层和机身;空警-600则需要更大的功率,才能保证起飞时的升力足够。   研发团队为了让两者都能用,重新设计了弹射系统的功率调节模块,把原来固定的功率输出改成能调的,能根据不同机型的重量灵活变力度。   这可不是改改参数那么简单,从硬件到软件算法,整个系统都得重构一遍。   这么一升级,福建舰的海试周期自然就拉长了,但这种“慢”背后,是技术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从2024年5月1日第一次海试开始,福建舰先把动力、电力这些基础设备测完,接着就逐步试起了电磁弹射的实机测试。到2025年9月的时候,它已经顺利用歼-15T、歼-35和空警-600这三型舰载机完成了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这说明升级后的电磁弹射系统,已经能适配多种机型了。   海军相关部门的领导也明确说过,这次突破验证了电磁弹射和阻拦系统跟多型舰载机的适配性很好,给后面各种舰载机融入航母编队打了好基础。   福建舰这种“试验船”的定位,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批量造。中国航母发展一直有个规律:一艘用来试技术,一艘用来定型号,一艘再搞迭代升级。   辽宁舰是改装的,帮咱们摸透了航母的基本技术;山东舰是第一艘国产滑跃甲板航母,让航母核心技术彻底自主;到了福建舰,任务就变成验证电磁弹射技术、试多机型适配,它每次海试、每次弹射测试,都是在给下一代航母攒数据。   下一代航母要往哪走,在福建舰升级的时候就慢慢清楚了。电磁弹射的功率调节技术只是其中一块,研发人员测试时还发现了不少能优化的地方。   比如动力系统,福建舰的常规动力虽说能撑得起电磁弹射,但持续作战能力还有提升空间,下一代航母大概率会用核动力——核动力能让续航时间更长,弹射效率也更高。   要搞成核动力,就得靠福建舰积累的实际运行数据当依据,分析清楚电磁弹射系统的能耗规律,才能给核动力系统的功率设计定标准。   舰载机体系越来越完善,也在推着航母设计升级。除了已经测过的三型舰载机,歼-15DH、歼-15DT这些改进型也在慢慢成熟,这些机型的信息化水平和作战能力越来越强,对航母的甲板调度、机库布局、数据传输系统都提了新要求。   福建舰的甲板和机库设计虽说比山东舰优化了不少,但要适应未来高密度的舰载机作业,还有改进的余地。   研发人员通过福建舰的实际调度测试,已经攒了大量甲板作业数据,这些数据会直接用在下一代航母的布局设计上,让舰载机起降和调度更有效率、更灵活。   有记者问过福建舰的海试进展,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明确说,海试是航母建设必须走的流程,会按计划接着搞。这种“按计划”的说法背后,是对技术验证的严谨——中国海军不会为了赶交付进度就降低技术标准,更不会在关键技术没吃透的时候就批量造。   看福建舰先后搞的八次海试就知道,每次都有明确目标,从基础动力到电磁弹射,从单机型测试到多机型配合,每一步都是在给下一代航母铺路。   福建舰交付慢,本质上是中国海军对技术标准卡得严。很多人盯着交付时间的时候,研发团队更关心的是:这套电磁弹射系统能不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都保持技术领先?能不能适配更先进的舰载机?高强度作战时能不能稳稳定定运行?   这种长远眼光正是中国航母发展的优势,它让福建舰不只是一艘航母,更像是个技术试验平台,是下一代航母的“技术母体”。   中国海军的“慢”,是为了以后走得更“快”,福建舰交付延迟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在为下一代航母攒劲儿的战略布局。这种布局让中国航母一直走在自主创新的路上,也让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一步步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