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就在刚刚 美国突然宣布了! 2025年11月4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3

就在刚刚 美国突然宣布了! 2025年11月4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35天,追平1995-1996年克林顿政府时期创下的历史最长纪录。这场因国会与白宫预算谈判破裂引发的治理危机,正让美国社会陷入全方位混乱,而两党的政治博弈仍在持续,民生疾苦沦为筹码。 “停摆”的核心是联邦政府没钱干活。由于国会未通过新财年预算,超80万联邦雇员被迫承受无薪困境——约42万需坚守岗位却拿不到薪水,38万则被强制休假。 在机场,5万安检员顶着激增的人流忙碌,兜里却没有分文收入,缺勤率飙升至15%以上,导致全美日均近1200架次航班延误或取消。他们不敢请假,全家生计都系在这份“白干”的工作上,有人直言“每天盯着旅客的登机牌,却不知道自己下一顿饭在哪”。 比雇员困境更揪心的是4200万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危机。 占全美1/8人口的食品救济金(SNAP)因资金冻结彻底中断,尽管联邦法院已裁定政府需紧急拨付应急资金,但执行仍被拖延,无数家庭的饭碗直接悬在空中。 一位单亲妈妈无奈表示:“冰箱里只剩半盒牛奶,孩子的奶粉钱还没着落,真不知道该怎么撑过这个星期。” 经济早已因停摆流血不止。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数据,停摆仅4周就造成70亿美元经济损失, 若延续至8周,损失将突破140亿美元。 小企业每周平均损失30亿美元,不少商户因资金周转困难被迫关门;旅游业每周蒸发10亿美元,酒店、 景区空无一人。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珍妮特·耶伦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直言:“政府停摆已从‘短期政治博弈’演变为‘系统性经济风险’。 无薪雇员的消费收缩、企业信心下滑及公共服务中断,正在侵蚀美国经济的韧性。 若持续超过6周,可能导致第四季度GDP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且信心崩塌的影响可能在停摆结束后持续数月。” 讽刺的是,政府没钱保障民生,却有钱搞“面子工程”。白宫近期披露的预算文件显示,正推进一项2.5亿美元的行政办公楼翻新工程,其中包括新建豪华宴会厅。 一边是民众饿肚子、雇员无薪劳作,一边是权力机构忙着摆阔,这种强烈反差引发舆论哗然,有网友痛斥“这是用民生疾苦换政治排场”。 更令人担忧的是,停摆已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前总统特朗普政府被曝计划冻结民主党主导州的110亿基建拨款,并提议裁撤约1.2万个联邦岗位。 两党在国会的博弈更是陷入死循环:民主党主张延续医保补贴,共和党骂其是“养懒汉”,14次投票均以失败告终,白宫官网甚至直接贴出“民主党关停政府”的标语,甩锅毫不含糊。 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45%的受访者认为共和党及特朗普应承担停摆主要责任,32%归咎于民主党,23%认为双方均有责任。 这一结果清晰反映出民众对两党政治的失望——在权力博弈面前,他们的生存需求被彻底忽视。 从制度层面看,这场危机暴露了美国三权分立制衡机制的异化。 两党将预算审批异化为政治博弈的工具,“否决政治”导致政府治理能力瘫痪,原本用于制约权力的制度设计,如今却成了民生保障的绊脚石。 民主党以“民生保障”为筹码,共和党以“财政纪律”为借口,实则都是为了争夺选票,最终让普通民众买单。 从民生伦理视角审视,政府的核心职能是保障公共利益,而停摆期间食品救济金中断、公共服务缩水等现象,完全违背了这一基本准则。 当白宫在挥霍2.5亿美元建宴会厅时,4200万民众却在为温饱发愁,这种“精英利益优先”的资源分配模式,彻底暴露了美国公共权力的责任缺失。 经济层面的隐患更值得警惕。短期的航班延误、企业倒闭只是表象,长期来看,政府停摆频繁发生(21世纪以来已达7次)正在削弱全球对美国经济稳定性的信任。 美元霸权地位及美国国债信用可能面临隐性侵蚀,而CBO警告的“信心崩塌”若成真,将让美国经济陷入“滚雪球式危机”,复苏之路变得遥遥无期。 不过,这场停摆虽是政治僵局,却也迫使社会审视过度依赖联邦福利的弊端。 它像一次压力测试,既考验了地方与市场的应急韧性——比如部分州自行垫付资金发放食品救济,社区组织自发开展互助帮扶,一些企业为无薪雇员提供临时救助;也提醒人们,健全的社会不能仅靠一座“华盛顿灯塔”,地方治理能力的强化、民间互助网络的搭建,同样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柱。 感恩节将至,若空管人员缺勤率进一步上升,可能引发大规模航空灾难;若食品救济金持续中断,更多家庭将陷入生存绝境。 这场持续35天的政府停摆,记录的不仅是美国的政治乱象,更是无数民众的血泪与无助。当两党还在权力桌上豪赌时,或许早已忘记了政府存在的初心——为人民服务。 这场危机何时才能结束?美国的政治体制又能否走出“停摆魔咒”?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