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台海爆发冲突,最难啃的骨头不是台湾本岛,而是距大陆仅50公里的东引岛!很多人以为,现代战争下没有攻不下的“小岛”。错了!台军几十年的“掏空”作业,已将其升级为“地下堡垒”,传统登陆和轰炸几乎无效。 这地方的地质全是花岗岩,压根没几块平整沙滩,全是陡崖。这意味着传统两栖登陆舰队和快艇很难靠岸,强行空降,岛上的密集火力点就是“活靶子”。更麻烦的藏在地下。几十年来,台军把指挥中心、弹药库和士兵营房全都挖进了岩石里,等于把整座岛“掏空”了。 东引岛原本是马祖列岛最靠东的两个小屿,1986年中柱连堤修通了才连成分不开的整体,整个面积加起来也就4.35平方公里。 这岛的地质全是实打实的花岗岩,四周连块平整沙滩都找不到,全是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海边最浅的地方水深都有2米。这种地形直接把传统两栖登陆的路给彻底堵死了——两栖舰队找不到靠岸的地方,登陆艇没法抢滩,士兵想踩上岸边都没处下脚。 台军打从1949年退到这里,就摸清了这岛的地形优势,直接把它当成了对抗大陆的前沿据点。 几十年下来,台军在这岛上没少花功夫,最核心的动作,就是把山体往空了挖。他们调来了重型机械,在坚硬的花岗岩里硬生生凿出坑道,陆军的“东引指挥部”、空军的防空导弹阵地、海军的反舰导弹中队,一股脑全塞进了山体里头。 指挥中心的控制台、士兵住的营房、堆弹药的架子,甚至修武器的修理厂设备,全藏在厚厚的岩石下面,站在海面上看,连点影子都找不着。 这种全地下的部署,直接让传统轰炸的威力折了大半。普通航弹砸在花岗岩崖壁上,撑死了砸出几个浅坑,根本伤不到藏在地下几十米的工事。 就算用钻地弹,也得精准找到坑道入口才行,但台军早把这些入口伪装得跟山体融为一体,还装了好几层钢板防护门,想精准定位再摧毁,难度真不是一般大。 更要命的是,台军在岛上囤的战备物资够撑大半年,弹药多到他们自己都说“打不完,销毁都费劲”,台军心里那点“打持久战”的底气,就从这儿来的。 有人可能会问,登陆不行就空降呗?台军早把这招算进去了,在岛上布下了一层层防空火力,就是冲着空降来的。 岛的制高点北澳恩爱山的峭壁上,架着AN/FPS-117雷达,雷达的管制中心藏在山体里,通过隧道和旋转楼梯通到山顶,160公里内的空情都能盯得死死的,还能给台湾本岛提前报信。 紧接着,“天弓-2”防空导弹也进驻了岛上的地下发射井,这导弹射程能到160公里,用的是垂直发射模式,配上长白相控阵雷达,同时追着好几个空中目标都没问题。 低空更有“毒刺”防空导弹和高射机枪织成的密集火网,直升机要是敢硬闯空降,刚进空域就成了活靶子。 除了防空,东引岛的对海打击能力也得重点提提。台海军“海锋”大队第五中队就驻在这儿,装备的“雄风-2”岸舰导弹,150公里内的海域都在它的覆盖范围里。 这导弹是照着美军“鱼叉”导弹的路子搞出来的,带着190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用的是惯性制导加末端主动雷达和红外复合制导,命中率确实不低。 台军自己吹,这些导弹能把方圆200公里的海空都控制住,对从北边下来的东海舰队形成所谓的“吓阻”。2022年还有台媒说,台军打算把更先进的“天弓-3”防空导弹和“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也搬过来,想把火力再提一个档次。 更棘手的是,东引岛的防御体系不是零散的火力点,而是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地下坑道像血管一样,把各个作战单元串了起来,指挥中心通过隧道能快速调兵调物资,导弹发射车从地下掩体开出来,打完就缩回去隐蔽,想锁定它都难。 岛上的雷达站还跟台湾本岛的两处“天弓”导弹阵地连着手,台军把这一套叫做“捍卫空防的第一道防线”。这种攻防一体、地上地下连起来的布局,让东引岛成了钉在闽江口外的一颗硬钉子。 台军肯下这么大本钱经营东引岛,核心就在于这岛的战略位置太要命。它正好卡在闽江口的东北方向,是盯着大陆舰艇进出闽江口的天然哨卡。 从这儿发射导弹,能罩住台湾海峡北部的关键航道;雷达一转,大陆的军机、舰艇动向能提前抓着,给台湾本岛留足反应时间。台军把它当成往外推防御纵深的“桥头堡”,甚至觉得靠着这地形和工事,能跟大陆“耗持久战”。 但再结实的堡垒,也有它的死穴——东引岛的死穴,就是补给。这岛面积太小,没淡水也种不了粮食,岛上人的吃穿用度,还有武器装备的维护物资,全得靠台湾本岛的运补船送过来。 真要是爆发冲突,只要把这条补给线掐断,岛上的防御体系就成了没了源头的水。解放军东部战区之前就在东引岛周边搞过联合演训,海空力量怎么配合封锁补给,早就亮过底牌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