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05年,宁夏姑娘耿兰俊,做了国内首例“女变男”的手术,当男性器官被植入身体后

2005年,宁夏姑娘耿兰俊,做了国内首例“女变男”的手术,当男性器官被植入身体后,他心中大喜,可接下来的生活却出乎意料。 在决定手术前,耿兰俊经历了严苛的医学评估与心理筛查——变性手术的复杂性不仅在于生理改造,更需确保患者具备清晰且坚定的性别认知。为筹措手术费用,他耗尽多年积蓄,甚至毅然卖掉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祖宅,用“孤注一掷”的姿态,践行着“要活成真实自己”的誓言。对他而言,这场手术无关“猎奇”,而是摆脱错位性别带来的精神桎梏、获得生命归属感的唯一途径。 耿兰俊的性别困惑,自童年便已萌芽。作为生理意义上的女性,他却始终对裙子、辫子等女性符号充满抗拒,反而更倾向于模仿男性的言行举止,在同伴的嬉笑与不解中,逐渐形成“我不属于女性”的认知。进入青春期后,身体的生理变化更是将这份痛苦推向极致——胸部发育、月经初潮等女性特征的显现,让他陷入严重的自我排斥,甚至产生“身体不属于自己”的荒诞感。 为对抗这份错位,耿兰俊曾做出极端尝试:私下试图切除胸部,长期以短发、男装示人,刻意压低嗓音说话。然而,身份证明上的“女性”标签,成为他无法逾越的鸿沟。 求学时被同学孤立,求职时因“形象异常”遭拒,办理各类手续时遭遇的异样目光,让他深刻体会到“性别认同与社会标签冲突”带来的歧视与困境。这些经历,也让他愈发坚定了通过手术实现生理与心理统一的决心。 耿兰俊的变性手术分多阶段逐步推进,每一次手术都是对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从性别特征改造到器官重建,每一步都伴随着剧烈疼痛与感染风险,术后漫长的恢复期里,他需忍受伤口愈合的煎熬,更要适应身体逐渐发生的变化。而这场“重生”的代价,还包括终身服用雄性激素以维持男性特征,药物副作用带来的健康隐患,成为他此后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课题。 生理性别改变后,更艰难的挑战来自社会层面。尽管成功变更了身份证明,但“变性人”的标签仍如影随形。求职时,他多次因过往经历被用人单位婉拒,即便隐瞒身份获得岗位,也时刻担忧“秘密被揭穿”的风险,最终只能从体力劳动做起,在汗水里维系生计。走在街头,他常遭遇路人的指指点点;与人交往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过往痕迹”,也会引发不必要的猜忌与疏远。这些荆棘丛生的经历,正是当时变性人群体社会处境的真实缩影。 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耿兰俊在困境中开启了职场逆袭之路。他凭借扎实的平面设计功底,从基层设计岗位做起,加班加点钻研专业技能,凭借一个个优质作品赢得同事与客户的认可,逐步晋升至创意总监职位。职场上的成功,不仅让他实现了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让他在专业领域获得了“作为一个人”的尊重,打破了“变性人能力不足”的世俗偏见。 与职场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始终未能圆满的情感生活。在几次短暂的恋情中,耿兰俊曾尝试向伴侣坦诚自己的变性经历,却大多遭遇排斥与退缩——有人因“无法接受特殊过往”选择分手,有人因担心家人反对而主动疏远。一次次的情感挫折,让他逐渐封闭了内心,即便年近中年仍未步入婚姻。他曾坦言,对爱情的渴望从未消失,但“变性人”的身份让他在情感世界里始终带着一份自卑,不敢轻易交付真心。 历经半生挣扎与沉淀,耿兰俊的人生重心逐渐从“个人救赎”转向“群体赋能”。他主动投身性别认知障碍群体公益事业,通过开设分享会、建立交流社群等方式,为同样深陷性别困惑的人提供心理支持与经验指导。他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告诉每一个“错位”的灵魂:“性别认同没有对错,勇敢活成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 而耿兰俊的个人历程,也与中国变性人群体的社会处境变迁同频共振。从2005年他手术时社会的普遍猎奇与排斥,到如今性别重置技术日趋成熟,法律层面明确支持变性人身份变更,社会舆论对变性群体的包容度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性别认同是个体的基本权利,多元的生命体验理应得到尊重。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耿兰俊等先行者的勇敢发声,也彰显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回望半生历程,耿兰俊始终强调“从未后悔”。对他而言,这场跨越性别边界的旅程,虽充满艰辛,却让他终于活成了“内外统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