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

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实现了中瑞关系某种意义上的破冰或者突破。那么,这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免签更近了一步吗? 欧盟申根国家基本采取一致的签证政策。因此,很多人评估,当中国对27个欧盟国家全部实现单方面免签之后,欧洲才会正式讨论针对中国的免签政策。在对瑞典免签之后,意味着中国已经对欧盟27个国家当中的25个实行了免签,目前剩下来的只有捷克和立陶宛这两个中东欧国家了。   欧盟申根区的签证政策,向来讲究步调一致,成员国之间入境政策的联动早就成了习惯。圈里人早有个说法:中国得先对所有27个欧盟国家都免签,才能让欧洲那边愿意坐下来聊给中国免签的事儿。   这么看的话,瑞典加进来之后,这个目标就完成了九成多,“欧盟给中国免签”也从之前听着挺远的事儿,变得能摸着点边了。   而且中方这次也不是只加了瑞典,像法国、德国那些早就免签的欧盟国家,待遇也延长到2026年底了,这种一直放开放信号的做法,明显是在为之后的互惠谈判铺路子。   政策的效果其实已经显出来了,这些数据能直接证明“确实更近了”。携程上的数据就很直观:像法国那些早就享受免签的欧洲国家,今年国庆来中国的旅游订单,比去年同期多了差不多四成,现在免签又延长了,这增长势头还在继续。   瑞典这边反应也挺积极,去哪儿旅行统计到,截止11月3号,今年瑞典飞中国的入境机票订单,比去年多了37.4%,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城市最受欢迎。   人员往来变方便了,对经贸、文化合作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这正是欧盟国家考虑给中国免签时会重点看的——毕竟人动起来了,合作才能更深。   拿中俄免签的效果来说,就更清楚了。中方今年9月给俄罗斯免签后,单说今年上半年,北京就接待了21.27万俄罗斯游客,比去年多了63.6%,中俄之间的民航旅客量更是涨了49%。这种双向互动变热的情况,欧盟成员国不可能没看见。   像德国、法国这些欧盟核心国家,跟中国的经贸联系本来就紧,中方一直扩大免签范围,让商务往来更方便,这肯定会变成这些国家内部推动政策的力量,进而让欧盟层面开始讨论这件事。   但“更近了”不代表“马上就能成”,欧盟内部的规矩和实际考虑,还是绕不开的坎儿。申根区协调签证政策,不是简单靠投票、少数服从多数就行,不管啥大调整,都得成员国之间达成共识才行。   欧盟今年6月刚就收紧签证暂停机制达成一致,新规矩里说,要是发现有人“滥用免签”,欧盟能更方便地暂停给这个国家的免签待遇——这事儿能看出来,欧盟对签证政策特别谨慎。   就算中国之后把27个欧盟国家都覆盖了,欧盟还是会盯着中国公民入境后的情况,比如有没有违规停留、申请庇护的人多不多,得长期观察这些数据,不会马上就坐下来谈免签。   剩下那两个中东欧国家,捷克和立陶宛,想把它们纳入免签,也得花时间。   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区域合作、双边关系这些杂七杂八的事儿。中方虽然是想开放,但也得看跟每个国家关系的整体节奏,这俩国家的免签衔接,不只是“等多久”的事儿,可能还得更细致地谈双边问题。   而且欧盟内部,中东欧国家和西欧国家在对华政策上本来就容易有分歧,这俩国家的签证情况,很可能会成为欧盟开始整体讨论前,必须确认好的“最后一项”。   再看以前的情况,欧盟跟其他国家谈免签,向来讲究“双向对等”。现在中方是单方面给免签,但欧盟的免签政策,一般得双方都免签才行。   像美国、澳大利亚这些跟申根区有免签协议的国家,都是双方互相免签的。   这就意味着,就算中国把27个欧盟国家都覆盖了,欧盟还是会要求中方在免签停留时间、入境目的限制这些方面,跟欧盟对齐,光谈这个过程,就可能得好几个月甚至更久。   但话说回来,中方已经打下了挺好的基础。到2023年底,中国已经跟153个国家签了互免签证的协议,五大洲都覆盖到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这么开放的态度可不多见。   这次给瑞典免签,加上之前延长法国、德国这些国家的免签待遇,形成了一种“慢慢扩大、让大家有稳定预期”的节奏,这种节奏正在慢慢打消欧盟对“政策不稳定”的担心。   欧盟委员会之前的报告里也提过,中国游客入境后合规率一直很高,再加上中方对入境管理挺严格,这些都在慢慢减少欧盟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