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07年色戒上映,梁朝伟汤唯对手戏引关注,梁:心理障碍很难克服 2022年冬夜

2007年色戒上映,梁朝伟汤唯对手戏引关注,梁:心理障碍很难克服 2022年冬夜,上海陕西南路的一家老影院举行怀旧放映,银幕上闪出的却不是老上海的霓虹,而是十五年前李安那部引起巨大争议的《色戒》。灯光暗下的一瞬,不少中年观众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仿佛时钟又拨回到2007年9月。 十五年前的那个秋天,李安带着《色戒》从威尼斯捧回金狮,媒体连夜在头版加印“华语之光”四个大字。票房数据尚未公布,国内影迷便已自发在论坛里开楼倒计时,期待着看梁朝伟何以放下“忧郁小生”的面具,扮演冷血而复杂的汪伪特务头子易先生。 李安为何要改编张爱玲短篇?原因并不玄乎。2006年《断背山》横扫奥斯卡后,他心底一直有个念头:用华语片的方式探讨情欲、背叛与民族处境。张爱玲的小说篇幅不长,却像一把尖刀,直指人心深处的幽暗。李安看完手稿的初稿便拍板,“就是它”,随后让编剧团队只用四个月完成剧本。 演员选择同样出人意料。梁朝伟戏约不断,却很少接纯反派,汤唯那时在北京慢慢跑组试戏,连一部真正叫得响的作品都没有。但李安坚持:梁需要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突围,汤唯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青涩,能让王佳芝的成长更具说服力。 2006年夏,汤唯被送进“魔鬼训练营”。每周两次上海话会话对练,旗袍高跟鞋是日常标配,晚上还要在狭小的练功房里推敲旧上海女性的站姿与眼神。她私下跟同学抱怨过一句,“脚后跟快磨穿了”——没有人替她喊停,因为所有人都清楚,这角色只有一次机会。 影片主线并不复杂:1938年香港,王佳芝与同学假扮上流社交圈人物,企图刺杀汪伪要员易默成;1942年上海再度相逢,谍网更密,情感更乱。精彩处在于王佳芝从“任务工具”滑向“情感俘虏”的心理坠落,易默成也在严密防范与致命吸引之间来回摇摆。 李安用三场激情戏暗示二人心理坐标的移动。第一场是暴力试探,带着掠夺的粗粝;第二场柔化了刀锋,温存与警惕并行;第三场则彻底翻转进攻与防守。遗憾的是,公映版删去关键镜头,大陆观众只能靠零散截图和网络流传补全“缺口”,难免生出剧情断裂的错觉。 尺度之外,更大的震动来自现象级舆论。有人斥其为“色情炒作”,有人盛赞为“华语里罕见的成人叙事”。文化部门很快收紧放映排片,《色戒》上映未满月便悄然下线。一时间,“如何在删减版里看懂人物动机”成为热帖,连高校电影课都拿不出官方素材,只能借香港光盘示范。 风波最猛烈的,落在汤唯身上。2008年初,广告突然停播,合作企业纷纷避让,她被迫远赴英国读戏剧。彼时她在采访里只说了一句话:“舞台还会等我。”简短,却透出不小的倔强。三年后《晚秋》拿下韩国百想艺术大赏,她才真正走出那段低谷。 梁朝伟的挑战则是心理防线。多年后上节目,主持人问他“最难突破的角色”,他略停顿回答:“易先生。要推翻自己长久以来的道德保护膜。”对手戏拍摄前夜,他甚至失眠到凌晨,给经纪人发了条信息——对话极短:“明天能行吗?”第二天他依然准时到场,也正是那日完成第一场重头戏。 拍摄尾声,剧组情绪高涨与透支并存。李安在棚里突然红了眼眶,梁朝伟低声说了句:“导演,别忘了,我俩只是露了点皮肉。”那一刻,剧组氛围瞬间缓和,但没有人笑出声。紧张、疲惫、共谋,全部在这句半玩笑半劝慰的低语里泄了气。 影片冲击的不只是观众审美阈值,更撼动了华语商业片关于“安全叙事”的潜规则。它让人意识到:在民族史与个人情欲交叉的坐标系里,人性没有绝对的黑白区隔,那些无法用爱国或背叛一刀切的灰色地带,才是真正令人胆寒之处。 十五年过去,《色戒》仍旧是影展与课堂的热门案例。版本删减与否、演员命运起伏、审查尺度变迁,都被写进研究论文。同一部电影,影院里看的是剧情,资料馆里看的是时代痕迹,而那条隐藏在叙事背后的更深涌流——何时才能彻底被照亮——依旧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