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15年中国大陆举行阅兵,台湾民进党大佬参加,几年后被开除党籍 2011年春,

2015年中国大陆举行阅兵,台湾民进党大佬参加,几年后被开除党籍 2011年春,台北爱国东路的一间小咖啡馆里,吴子嘉掏出手机,看着新闻推送里关于两岸关系的争论,眉头紧锁。谁也没料到,十年后,2021年10月15日深夜,他会在民进党中评会的决议书上看到“开除”二字。时间拉回去,围绕他命运急转直下的一连串事件,其实都同2015年9月3日北京那场举世瞩目的阅兵有着微妙关联。 2015年9月3日上午10点,天安门城楼正对面的长安街被整饬得一尘不染。礼炮声刚落,一队又一队方阵稳稳驶入广场。那天,不止大陆观众盯着直播,台北许多政论节目也同步播出。屏幕另一端,有人惊叹装备,有人计较政治含义,而更让岛内观众侧目的,是几张熟悉的面孔赫然在城楼嘉宾席上——许信良、吴子嘉等民进党重量级人士。 民进党内部派系林立,这不是什么秘密。许信良与吴子嘉同属“美丽岛系”,主张两岸和解,对抗“独派”强硬路线。阅兵前夕,邀请函从北京寄到台北,两人婉转征询党内意见,未获正面回复,却也没有被明令禁止,于是应邀赴京。岛内有人质疑“唱和大陆”,也有人认为此举或为观察大陆新军事体系的好机会。 抵达北京后,接机车辆一路驶向下榻酒店。吴子嘉见到城楼飘舞的旗帜,随口一句“规格超乎想象”,同行的大陆协调人员点头致意。第二天早晨,他们与各国来宾一同登城楼。方阵经过时,老兵乘车方队最为动人,头发花白却神情坚定。许信良轻声感叹:“这些老人是活历史。”吴子嘉附和:“有些东西没法切割。” 阅兵结束后的午餐会上,两岸学者围绕抗战史料共享展开讨论。有人提议共编教材,有人担忧政治阻力。吴子嘉发言颇为直接:“史料摆在那,回避不了,该面对就面对。”一句话引来现场点头。几天后,他们返回台北。表面风平浪静,暗流却开始酝酿。 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期间,吴子嘉在媒体上多次批评党内“逢中必反”的口号,指出“激进路线绑架了理性声音”。广播节目里,他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扮演白血球的角色。”话音刚落,主持人打趣:“玩得太猛,小心被当成‘病毒’处理。”现场笑声却带着几分尴尬。 顶新废油案、党纲去留争论、两岸议题风向,每一次舆论风暴都把吴子嘉推向镁光灯中央。他自认“针砭时弊”,党内基层却渐生不满。2019年2月26日,台北市党部率先提议将他除名。吴子嘉回应火力十足:“开除我?你踢到马蜂窝了!”短短一句,在社交媒体被疯传。 民进党中央评议会第一次并未真正下手,仅以“暂缓处分”收场。然而基层的抗议并未平息。2020年选举后,党内版图又向深绿倾斜。2021年10月中旬,中评会重新审案,此次不再犹豫,直接通过开除决议。决议书上理由写得四平八稳:长期发表与党立场不符言论,造成基层困扰。门外守候的记者蜂拥而上,闪光灯下,吴子嘉只抛下一句:“我跟你战到底。” 与吴子嘉命运并行的,是许信良的低调。阅兵归来后,许信良依旧周旋于学术论坛与政论访谈,提倡“台湾需要新论述”。他早年经历早已证明,对派系标签并不在意。2015年《环球时报》专访中,他曾说“台独并非民进党主流”。那番话放在今天,依旧刺激。 不可忽视的是,2015年阅兵本身对岛内舆论环境的触动。新式战机、陆基导弹、特种装备在台媒大屏幕上轮番出现,让不少民众首次直观感受到大陆的军事现代化。一名岛内军情评论员当时断言:“技术差距进一步拉大,政策应对更需冷静。”这番理性分析,却连续被某些政客贴上“唱衰”的标签。 时间线继续推进。2022年后,民进党内部对两岸论述更趋强硬,曾经强调的“维持现状”逐渐被“抗中保台”口号替代。回头看,2015年那张邀请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立场。有人选择对话,有人选择绝缘,后续的政治命运大不相同。 吴子嘉被除名,标志着“美丽岛系”在民进党内话语权大幅削弱。许信良虽未受处分,却也难掩孤立。对曾经共同见证天安门阅兵的这两位“异见者”来说,一次庄严仪式带来的政治后坐力,在多年以后才彻底爆发。 与此同时,两岸学界的史料合作仍在低调进行。电子档案交换、联合研讨会并未因岛内风向完全停止。正史与记忆之间的鸿沟,依旧需要时间弥合。政治漩涡里,个人抉择往往左右不了大局,却能留下清晰轨迹,为观察者提供新的坐标。 吴子嘉的党员证如今已成历史。他在节目中继续发表评论,言辞依旧犀利。主持人问及被开除的感受,他淡淡地答:“路是自己选的。”镜头切换到广告,话题戛然而止,却给观众留下足够想象空间——那场2015年的阅兵,以及随之而来的派系分流,远未写下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