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896年,慈禧身边的小太监寇连材因得罪了慈禧,被判处死刑,在押往北京菜市口刑场

1896年,慈禧身边的小太监寇连材因得罪了慈禧,被判处死刑,在押往北京菜市口刑场的时候,寇连材面色平静地整整衣领,对着皇宫拜了九拜,又向家乡的父母叩了3个响头,然后大声说道:此生无憾,如此足矣!来吧! 寇连材出生在直隶昌平州南七家庄,那里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家里靠着几十亩薄田过日子。他小时候跟着父亲学点武艺和识字,粗通文墨。15岁就结婚,有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日子本来还算平稳。但到23岁时,家里遭遇变故,地主强占土地,父亲气愤之下含恨去世。家境一下子崩塌,他没法维持生计,只好离开家乡到北京谋出路。通过熟人介绍,他净身后进了清朝皇宫。这步棋在当时对穷人来说是无奈的选择,太监虽低贱,但能吃饱饭,还可能有点小权势。寇连材进宫后被分配到慈禧太后身边,专门负责梳头工作。他手脚麻利,做事细心,很快就适应了宫廷规矩。 寇连材的梳头手艺在宫里算得上出色,他能把慈禧太后的头发盘成流行样式,还帮着雕琢发簪之类的物件。慈禧太后对他有几分信任,不仅让他负责梳头,还偶尔叫他布菜,甚至把室内的一些账目交给他管。赏赐的东西不少,有银锞子、玉佩、金表什么的,让他日子过得比普通太监好点。但寇连材不是那种只顾自己的人,他进宫后开始留意外面的事。那个时候清朝刚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签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款巨额银两,国家岌岌可危。他私下接触到维新派的报刊,比如时务报,里面讲改革、强国的事,让他眼界开了不少。他把这些报刊缝在衣服里带进宫,偶尔和信得过的太监分享。 寇连材在宫里待久了,看到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光绪皇帝被架空。他觉得国家这样下去不行,就鼓起勇气写了一份奏折。奏折内容直指要害:劝慈禧太后归政给光绪皇帝,别再揽权;停掉颐和园的修建,那工程挪用了海军军费;试着赎回台湾,别让国土白白丢了;革除李鸿章的职,因为他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最后一条最敏感,皇帝没儿子,该学古人尧舜那样禅让给贤能之人。奏折字迹潦草,有错别字,一看就不是文人写的。寇连材把这份折子揣在怀里,找机会递上去。 慈禧太后看到奏折后大发雷霆,她捏着折子,手上的翡翠护甲都抖起来。她不信一个太监能想出这些,怀疑背后有人指使,就下令内务府审问寇连材。审讯时寇连材被绑起来,打得皮开肉绽,但他一口咬定是自己写的,没人帮忙,还当场把奏折内容从头背到尾,一字不差。内务府的大臣们都不敢多嘴,生怕牵连自己。光绪皇帝听到消息,气得摔了茶盏,但也没法插手。慈禧太后直接判了寇连材死刑,理由是太监违制上书,扰乱朝纲。 寇连材被押出午门时,把身上的玉佩、金表分给了平日交好的太监们,最后把碧玉戒指给了刽子手,让他给个痛快。那戒指还是他帮慈禧太后找回遗失的耳坠时得的赏赐。押解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寇连材双手被绳子捆得发紫,但他脊背挺直。先整了整衣领,面向紫禁城方向跪下,磕了九个头,表示对皇宫的敬意。然后转向家乡昌平的方向,叩了三个头,拜父母。围观的人群里有些妇人抹眼泪,他却笑起来,声音清亮地说出那句此生无憾,如此足矣,来吧。刽子手举刀执行,寇连材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寇连材死后三年,梁启超在横滨的报纸上写了烈宦寇连材传,把他比作太监堆里的谭嗣同,说他有忠义之心。文章流传开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事。民间也开始传寇连材的故事,有人说刑场刀举起时有黑燕子飞过,扇风迷了监斩官的眼。这些传闻让他的形象在老百姓中流传。昌平南七家庄的人打听后,知道寇连材进宫前有妻子张氏,她把陪嫁银镯子熔了给他当盘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