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84年,新婚三天的战士,在前线壮烈牺牲,谁知,妻子竟然转身就嫁给了丈夫的亲哥

1984年,新婚三天的战士,在前线壮烈牺牲,谁知,妻子竟然转身就嫁给了丈夫的亲哥哥,然而让人不解的是,30年后,这个女人在祭拜丈夫时,竟然嚎啕大哭。 炮声震天,新婚的甜蜜还没来得及发酵,一纸军令就把小两口生生拆开。边境线上,王长献冲锋在前,留下的遗言成了谢玉花一生的铁律。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份托付会让她走上一条别人看不懂的路。三十年过去,一场祭拜拉开尘封的帷幕,那哭声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担当? 王长献家里五个孩子,他排老三,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紧巴巴。大哥王大山早年矿上出事,腿脚落了残疾,干不了重活,娶媳妇的事儿一直没着落。二哥穷得连彩礼都凑不齐,只能给人当上门女婿。王长献从小就知道家苦,十六岁辍学帮着干农活,双手磨出厚茧。十九岁那年,他响应征兵号召,穿上军装进了部队,分配到步兵122团。训练场上,他咬牙扛着四十斤重装备跑山路,立下二等功,表彰会上胸前别着奖章,成了村里人的骄傲。 1981年入伍后,王长献探亲回家,媒人牵线认识了同村的谢玉花。两人年纪相当,家里条件也差不多。来往几次,觉得对脾气,就定下这门亲事。1984年4月,婚礼办得简单,村里杀只鸡,亲戚凑点糖果,堂屋贴对联,乡亲们围着喝碗酒。成婚三天,部队电报催人,王长献收拾包裹,临走前拉着谢玉花的手,交代清楚:要是出事,别守着空房,得帮家里人,特别是大哥,家不能散。谢玉花点头应下,那一刻,谁也没想到这话说得多重。 老山战役打响是4月28日,对越自卫反击战进入白热化。王长献所在团直奔东山主峰,那地势险要,丛林密布,敌军工事藏得深。5月15日凌晨,反扑最猛烈,王长献带班组冲锋,炮弹碎片击中,他倒在阵地前沿,年仅23岁。消息传回村里,村支书骑车上门,谢玉花正和面,听完后碗砸地上碎了。棺木运回,党旗盖着,战士们敬礼,公婆哭倒,她扶起老人,脑子里反复念着长献的遗言。 悲痛归悲痛,谢玉花没让自己沉下去。她对公婆说,得留下来把家撑起,不能让长献走得不安心。村里党支部书记找她谈,抚恤金能帮衬,政府有政策。可她坚持要嫁大哥王大山,兑现那份交代。乡亲们议论开了,有人说这姑娘心善,有人觉得太亏本。但谢玉花主意正,婚事低调办了,两人一起过日子。王大山腿疾在身,她操持家务,下地干活,省吃俭用。添了孩子,她把钱攒着供书本,孩子上学她送出门,检查作业教算术。公婆年纪大,她端茶倒水,喂饭擦身,从不喊累。 这些年,谢玉花身体一天天差下来,腰疼腿酸,头发白了半边。村里修路,她带头出力,帮邻里调解小事,积极参加党支部学习,响应号召学农技。日子虽苦,但家稳了。王家从风雨中站住脚,孩子长大,有的考大学,有的从军边防,继续发扬父辈精神。这份付出,靠的就是对党的忠诚和对家国的担当。 2014年深秋,孩子们大学毕业,谢玉花终于松口气。她坐长途车去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陵园松柏肃穆,碑林整齐。走到王长献墓前,她跪下,捧束野花搁那儿,手摸着刻字。回忆涌上来,三十年酸甜苦辣全出来了,她放声大哭,哭声在山谷回荡。那不是委屈,是对承诺的交代,是对牺牲的缅怀。 谢玉花的故事,说白了就是普通军嫂的缩影。老山战役那会儿,国家需要战士上前线,王长献去了,换来边疆安宁。她守着遗愿,嫁大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为了让家不散,让血脉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