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食堂因为一只标价999元的帝王蟹陷入舆论漩涡。一方视其为对高校公益初心的背离,另一方则赞其为满足多元需求的市场经济常态。
这场“蟹斗”,其根源远不止于餐饮,更触及了我们对大学教育功能的深层理解。而千年前刘禹锡在秦淮河畔写下的《乌衣巷》,已为此埋下伏笔。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这句诗,揭示了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曾经的奢侈品,会随生产力发展而普及。从咖啡到航空旅行,莫不如此。
当然,高校食堂并非纯粹的商业场所,它承载着育人的使命。因此,帝王蟹能否“飞入”高校餐桌,关键不在于“是否可能”,而在于“是否适宜”。
反对声音的核心忧虑在于:这是否模糊了高校应有的价值导向?当“王谢堂前”的符号进入以平等著称的校园,是否会无形中助长消费主义的攀比之风?
抛开符号争议,回归产品本身。在江苏这样的沿海省份,海鲜本就是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帝王蟹在特定语境下,亦可视为地域特色的自然延伸。
从市场角度看,“999元”的刺眼标签,很大程度上源于“帝王”二字自带的身份想象。但若能剥离这层华丽外衣,仅视其为一只4.2斤的鲜活海鲜,其价格在同类产品中实属正常。食堂开放拼单购买,更降低了体验门槛,使其从“奢侈消费”转变为“可共享的尝鲜体验”。

南大食堂推出的帝王蟹
长期以来,高校食堂被赋予公益属性,“低消费”是显著特征,这固然有其历史合理性,但随着社会发展与学生群体结构的变化,单一化的餐饮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多元需求。
首先,大学生消费能力确实存在差异。有学生需要精打细算,也有学生具备消费高端菜品的经济能力。无视这种差异,强行推行“一刀切”的餐饮标准,既不符合实际,也难以真正满足学生需求。
其次,高校后勤服务正在经历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型。当校外餐饮市场提供越来越丰富的选择时,高校食堂如果固守陈旧模式,只会导致客源流失,反而不利于资源优化。引入差异化服务,正是高校后勤面对市场竞争的积极应对。
更重要的是,提供选择不等于倡导奢靡。真正的财商教育,并非将学生隔绝于“无菌”的消费环境,而是在安全可控的校园里,学会如何量入为出、理性决策。南京大学食堂在提供帝王蟹的同时,仍保有10元生蚝、40元沙虾等亲民选择,这种多元化的菜品结构,恰恰体现了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尊重。倡导勤俭节约与提供多元服务,二者本不矛盾。
南京大学食堂引入帝王蟹所引发的讨论,折射出社会对高等教育机构角色定位的不同理解。当我们抛开成见,回归事实本身,会发现这不过是一次正常的市场行为,一次后勤服务的创新尝试。
那只摆在南京大学食堂海鲜档口的帝王蟹,也不过是一只蟹而已。它既不定义大学的品格,也不决定学生的价值。真正重要的,是大学能否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开放与理性的态度,让每一种声音都被倾听,每一种需求都被尊重。而这,或许才是这场“帝王蟹风波”带给我们的启示。
(安徽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