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的总裁曾断言“在高端芯片领域,中国要比美国落后十年!”,谁知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的总裁曾断言“在高端芯片领域,中国要比美国落后十年!”,谁知去年中国芯片出口却首次突破万亿元,挡也挡不住! 阿斯麦作为光刻机领域的绝对龙头,其总裁克里斯托夫·富凯在2024年多次公开表态,中国在先进芯片制造上落后西方10到15年。这种判断并非随意臆测,而是基于美国主导的出口管制现实。从2022年10月起,美国商务部启动对华半导体设备限制,针对高性能计算芯片和制造工具层层加码。次年1月,日本和荷兰跟进,日本对40纳米以下设备实施许可审查,荷兰则吊销阿斯麦深紫外浸润式光刻机的对华出口许可。这些措施直接切断了中国获取极紫外光刻设备的渠道,后者是2纳米以下工艺的核心。富凯强调,禁运放大技术鸿沟,中国企业难以追赶台积电或英特尔步伐。类似观点在前任彼得·温尼克时期就已出现,2023年他也指出差距达10到15年,受地缘因素影响。2024年1月达沃斯论坛上,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附和此说,称中国工厂仅能维持7纳米水平,与全球顶尖相差10年。这些表态反映出西方对管制的依赖,希望通过封锁维持领先。说实话,这种策略短期内确实卡住脖子,但长远看,却刺激了中国产业的内生动力。数据显示,2023年10月美国升级禁令,涵盖更多人工智能相关设备,日本企业对40纳米节点加强审核,阿斯麦先进工具运不进中国市场。尽管如此,中国半导体链条并未崩盘,而是转向优化现有资源。 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总额达11351.6亿元,同比增长17.4%,创历史新高。这不仅是数字突破,更是产业韧性的体现。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全年出口量2981亿块,增幅18.7%,首次超越手机成为单一商品出口冠军。前11个月出口额已达1.03万亿元,环比增长20.3%。这一成绩源于多重因素叠加: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需求回暖,本土产能逐步释放。中芯国际优化第二代7纳米工艺,良率稳步提升,华为麒麟9000S处理器性能逼近高通5纳米水平,晶体管密度达7纳米节点。该芯片2023年8月亮相,标志大陆从14纳米向先进制程跨越,实际与台积电2018年量产7纳米仅差5年左右。第一季度出口额已现强劲势头,受益于全球供应链调整,企业仓库订单堆积。第二季度出口量超700亿块,金额近3000亿元,亚洲和欧洲市场订单密集。第三季度累计破5000亿元,尽管12月美国新规针对140家中国企业限售,企业转向14纳米以上成熟制程,占据全球较大份额。第四季度订单持续涌入,年终确认万亿关口。产业链本土化加速,材料采购转向国内供应商,物流路径优化避开敏感环节。这波出口热潮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多年积累的成果。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预计持续扩张。接地气地说,过去依赖进口的日子在变,出口破万亿证明中国芯片正从“跟跑”转向“并跑”,尤其在成熟节点领域,已成全球隐形冠军。 放眼2025年,中国芯片出口势头不减反增。上半年出口金额6502.6亿元,同比增长20.3%,出口量1677.7亿个。1到8月累计出口2330亿个,增幅20.8%,日均出口超14亿颗,创下新纪录。8月份出口量333.9亿个,金额相应走高。这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设备拉动,非美出口占比提升,民营企业贡献突出。尽管进口芯片价值1.38万亿元,逆差扩大,但出口增速更快,显示产业竞争力增强。华为昇腾系列回归市场,中芯国际产能扩张,填补国际空白。商务部数据显示,前8个月货物出口增长6.9%,芯片贡献不小。9月份进出口双双超出预期,出口同比8.3%,高于市场预测。全球半导体格局中,中国在传统芯片领域产能优势明显,汽车业高度依赖此类产品。阿斯麦总裁虽重申落后论,但出口数据摆在那,挡不住的现实是,中国企业通过工艺迭代和替代技术,逐步缩小差距。2025年出口管制升级,美国限制使用中国先进计算芯片,中国则反制6家美军工企业,形成多层次监管框架。这场博弈中,出口增长折射出战略定力:加大国产化投入,推动高端领域稳步前进。说到底,技术追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水到渠成,出口万亿只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