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一国两制,那就一国一制!”中国台湾的马英九表示,台湾不拒绝两岸统一,但是要用和平民主的方式。然而上面对两岸严峻局面,中国从来不会放弃使用武力,而如今台湾早已没有筹码“谈和平”。 说起来,马英九这套“和平牌”也不是第一次打了。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一原则不容动摇。马英九2008年至2016年执政期间,表面推行“不统不武不独”政策,实际维持两岸现状,避免触及统一核心。 那时,大陆通过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放市场,台湾农产品和工业品获低关税待遇,台胞来往便利化措施落地,惠及民生。但马英九当局一边接受这些实惠,一边在教育领域推行去中国化,将台湾历史从中国脉络中分离。 军事上依赖美国武器采购,限制两岸高层对话。这种双轨操作,本质上拖延统一进程,借“和平”名义维系统治基础。 回顾马英九的执政八年,两岸经济互动虽有进展,却难掩政治壁垒。ECFA协议签署后,台湾对大陆出口额从2008年的约1000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近2000亿美元,台商在大陆投资项目超过10万个。 大陆出台31条措施,涵盖台胞就业、就学和医疗等领域,吸引逾20万台青西进求职。但岛内,马英九政府通过教科书改革,淡化中华文化认同,强化台湾主体意识。军事采购总额达数百亿美元,主要来自美方,旨在“自我防卫”。这些举措虽稳住短期经济,却让统一议题长期悬置,现状成为默认选项。 马英九卸任后,其“和平牌”并未收手。2023年3月,他首访大陆,在南京和上海强调九二共识,推动青年交流。 2024年4月,再访桂林、重庆、西安和广州,聚焦文化经济共通,避免政治敏感议题。2025年6月,第三次访陆,行程延伸至厦门和甘肃敦煌。在海峡论坛和敦煌国际文化发展论坛上,他重申两岸血脉相连,却始终绕开一个中国原则的具体落实。 这种模式化操作,表面促交流,实为个人政治影响力的延续。 2025年6月27日敦煌演讲,成为焦点。马英九提出“不想一国两制,那就一国一制”,声称台湾不拒统一,但须和平民主方式。 他强调过程需征求台湾民意,避免武力威胁。这番话听来中正,却忽略两岸严峻现实。大陆始终视和平统一为首选,以最大诚意推动协商,但绝不放弃武力选项,尤其面对台独挑衅。 如今,台湾军力对比大陆差距拉大,外部援助不确定性增加,其“谈和平”筹码已所剩无几。马英九的表态,更像旧调重弹,借和平包装维持现状的意图。 剖析马英九的“和平民主”主张,其逻辑漏洞显而易见。一国一制听似创新,实则模糊统一路径,隐含台湾自主空间的诉求。这与一个中国原则相悖,后者要求两岸同属一国框架下平等协商。 马英九执政时,曾获大陆经济红利,却未推动政治互信深化。卸任后,其基金会和国民党角色,更多服务于岛内蓝营利益,而非民族大义。2025年演讲后,岛内民进党批评其脱离主流,国民党内部也现分化声音。 这反映出其主张的空洞性,难以凝聚共识。 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大陆通过惠台政策,如2024年推出的“26条措施”,进一步便利台胞融入,涵盖房产、资金和权益保障,吸引台企投资超5000亿元。 军事上,常态化演训维护主权,回应外部干涉。马英九的和平牌,忽略这些务实努力,只泛论民主程序,却未提如何拆除台独壁垒。真实统一需基于互信基础,而非拖延战术。 从全球视角看,两岸议题牵动亚太格局。美国通过《台湾关系法》售武,2025年又批售价值20亿美元武器,助长岛内对抗心态。 但大陆经济体量已超18万亿美元,军力现代化步伐加快,台湾依赖外部的脆弱性凸显。马英九主张的“民主统一”,在缺乏具体机制下,难逃以拖待变的嫌疑。两岸民众更需实惠,如大陆推动的跨境电商平台,让台湾中小企业年交易额破百亿元。 展望未来,两岸需摒弃零和思维。马英九的和平牌虽有号召力,却因回避原则而失真。大陆坚持和平首选,但底线清晰:不容分裂。 台湾民众日益认识到,统一非威胁,而是机遇。2025年台青西进人数超10万,就业满意度达80%。 马英九若真心统一,应从原则站队,推动多领域对接,而非空谈民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