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精神健康必读这篇很长但是读完有益 在一个充斥“有毒正能量”的文化中,当你某天早上

精神健康必读这篇很长但是读完有益

在一个充斥“有毒正能量”的文化中,当你某天早上醒来却并不感到快乐时,这种感觉可能会格外糟糕。尤其是当你打开社交媒体,看到朋友们笑着度假或参加婚礼时,这种落差感更明显。

你可能会觉得“我应该开心才对”,但专家指出,这远不止如此——有许多潜在的信念与行为模式正在悄悄削弱你的幸福感。以下是心理健康专家总结的一些常见思维与行为陷阱,以及他们给出的实用建议。

羞耻、内疚与焦虑

加州WOC心理治疗机构的临床主任塔米卡·刘易斯表示:“羞耻、内疚和焦虑是最常见的幸福破坏者。”

当人们被这些情绪困扰时,往往陷在对过去的懊悔或对未来的担忧中,无法活在当下,这直接削弱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刘易斯建议通过自我慈悲来化解这些情绪。对自己保持宽容,练习正念,学会停留在当下。她还推荐一种夏威夷的疗愈方法——“Ho‘oponopono”:反复默念“对不起,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这四句话涵盖了羞耻、内疚、自责与自爱的层面。

她补充,感恩也是对抗负面情绪的有效方式。哪怕听起来老套,专注于自己感激的事物,也能迅速转变情绪——比如感谢身体的力量、感谢自己仍在努力。

不为自己的人生行动

纽约心理治疗师萨达夫·西迪奇指出,许多人明知某段关系或工作不再带来快乐,却迟迟不愿改变。

“他们陷入反复思考的循环中,结果什么都没做。”她说。这种拖延往往源于恐惧与焦虑,也可能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从而逃避自己的选择。

她强调,行动必须是有意的。行动不一定意味着忙碌,有时“行动”反而是学会停下脚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关键是:任何道路上都会有错误,这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若总是害怕出错,就会陷入“行动瘫痪”。

她建议从微小的行动开始——哪怕只是小小的改变。长期积累的微调,才是真正带来转变的力量。

与他人比较

心理治疗师斯蒂芬妮·达尔伯格指出,社交媒体让“比较思维”几乎无处不在。当我们看到他人的“完美人生”时,即使没有明确地想“我也想这样”,也会潜意识地拿自己去比。

她建议减少社交媒体使用时间。起床时,不要第一时间刷Instagram,而是写下五件你感激的事。这能帮助你以积极心态开启一天。

同时,要记住:你看到的只是别人生活的“高光片段”。心理学家莎芳·摩尔-洛班提醒,我们很少看到他人的挣扎与低谷,而社会又倾向奖励“积极展示”,不鼓励脆弱。

因此,当你看到他人的光鲜时,不妨提醒自己,那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我应该……”的陷阱

达尔伯格指出,许多人常被“我应该……”的想法困住,比如“我应该更成功”“我应该更快乐”。

这种想法让人远离当下。她建议把注意力拉回眼前:观察此刻的环境,找到当下值得珍惜的部分——即使处在困难中,也能感到轻盈。

与自我失联

西迪奇表示,成年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与自己缺乏连接。当你不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界限和优势时,就容易依赖外界评价来决定自身价值。

她说,认识自我并非否认缺点,而是以接纳的态度面对。只有当你与自我建立稳固关系,才能知道什么让你满足、什么让你空虚。

可从小事做起——自我肯定、积极独处、设立界限,这些都能增强自信与自主。

忽视更深层的问题

心理学家摩尔-洛班提醒,掩盖创伤和深层情绪,只会损害幸福感。创伤可能来自家庭、关系、社会偏见或歧视,这些经历若不处理,就会持续影响心理健康。

她强调,唯有面对与理解这些过往,才能真正疗愈。若你发现自己可能受抑郁或情绪障碍影响,也应寻求专业帮助。

孤立与孤独

刘易斯指出,孤立感是导致不幸福的主要因素。虽然社交媒体让人“看似连接”,但现实中许多人几天都不与亲友沟通,这会放大孤独感。

要打破孤立,可以主动联系家人朋友、邀请邻居喝茶,或与同事下班共进晚餐。她提醒:“我们彼此相连,这一点不能忘。”

如何在日常中重拾快乐

刘易斯建议,从设定每日意图开始。起床时,不要只想着待办清单,而是问自己:“我今天想要什么样的感觉?”

她还会提醒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希望怎样度过?” 这能帮助她做出更真诚的选择。

同时,西迪奇提醒,不要把“幸福”当作最终目标。幸福不是终点,而是一路上的选择与态度。她说:“接受生活的起伏,学会在低谷中看到美好,在高点时保持脚踏实地。”

最后,刘易斯总结:“与其追求‘永远快乐’,不如追求有意义、有喜悦的生活。幸福的样子因人而异,但只要你感到充实、感到喜悦,那就是真正的幸福。” 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