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清朝末年,大刀王五刺杀慈禧太后失败,被大内侍卫打了一掌,身受内伤,急需人参治病,

清朝末年,大刀王五刺杀慈禧太后失败,被大内侍卫打了一掌,身受内伤,急需人参治病,危在旦夕。可慈禧已下令没收京城所有人参,没想到一只小狗却救了王五的命。   1900 年通州郊外的刑场上,大刀王五被清兵按跪在地,抬头挺胸望向京城方向,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 他想起三年前那条叼来人参的小黄狗,想起谭嗣同临刑前的笑容,沙哑着嗓子喊:“救御史,葬嗣同,斩洋寇,此生无憾!”   话音刚落,德国兵的枪响了,这位江湖侠士的身影,倒在了血泊之中,可他的故事,却在民间传了百年。   王五本名王正谊,1844 年生于河北沧州,父亲早逝,母亲靠缝补拉扯他长大。   十岁那年,他看到武师耍刀,非要拜师,武师嫌他穷,他就每天在武馆外扫地,一扫就是三年。   武师被他的韧劲打动,收他为徒,教他拳脚功夫,可他最爱的还是大刀,常常练到手上磨出血泡。   十五岁时,他听说北京 “源顺镖局” 招镖师,背着简单的行李就上了路,凭着一身武艺,成了镖局里最年轻的镖师。   走镖路上,他见惯了贪官欺压百姓,常偷偷接济穷苦人,“大刀王五” 的名声,渐渐在江湖上传开。   1875 年,王五接手源顺镖局,立下三条规矩:贪官的镖不接,欺压百姓的镖不接,欺负洋人的镖必接。   有次,一个洋商让镖局送一批鸦片,给双倍价钱,王五当场把银子扔出去:“我王五不赚这种丧良心的钱!”   也正是因为这份侠义,他认识了谭嗣同 ——1895 年,谭嗣同来北京办事,被地痞骚扰,王五出手相救。   两人一见如故,谭嗣同常去镖局和王五谈论国事,王五也佩服谭嗣同的变法志向,说:“若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那时的王五没想到,几年后,他会为了这个兄弟,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慈禧。   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捕,王五带着镖局的兄弟准备劫狱,却被谭嗣同拦住。   谭嗣同隔着监狱的铁窗说:“兄可知,我变法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天下百姓,若我死能唤醒国人,值了!” 临刑前,谭嗣同写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特意把 “昆仑” 二字,指给带话的人看 —— 他知道王五会懂。   王五看着谭嗣同的尸首,握着大刀的手不停发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杀了慈禧,为兄弟报仇,为变法雪恨。   他花了三个月,把紫禁城的守卫路线画成图,又练了无数次轻功,就等一个合适的夜晚。   1898 年深秋的一个夜晚,王五穿着夜行衣,潜入紫禁城,一路避开守卫,摸到慈禧寝宫附近。   就在他准备拔刀时,一个宫女突然出现,尖叫起来,守卫瞬间围了过来,大内侍卫的一掌拍在他胸口。   王五喷出一口血,拼尽全力逃出皇宫,昏倒在一条小巷里,醒来时躺在老大夫的破床上,内伤让他动弹不得。   “得用人参补气血,可现在全城搜你,哪有人参?” 老大夫的话让王五心凉,却没想到,一条小黄狗叼来了希望。   小黄狗叼着布包跑进来,里面竟是人参,老大夫说:“这是城西药铺老板藏的,不知怎么被狗叼来了,是你的福气!”   伤好后,王五带着小黄狗加入义和团,每晚在西什库教堂附近转悠,看到落单的洋兵就出手。   他的大刀快准狠,洋兵们都怕他,晚上不敢出门,还在兵营里贴满 “避王五” 的符咒,成了京城的笑谈。   可好运没能一直眷顾他 ——1900 年秋天,他在通州郊外执行任务时,被贪财的当地人出卖,陷入清兵包围。   清兵把他交给德国兵,刑场上,王五抬头挺胸,看着京城方向,喊出了这辈子的骄傲:“救御史,葬嗣同,斩洋寇,此生无憾!”   枪响后,小黄狗扑到他身上狂吠,被清兵踢开,后来有人说,小黄狗守在他的尸体旁,直到饿死。   如今,老北京的胡同里,还能听到关于王五和他那把刀的传说。   有人说,刀被义和团的兄弟藏了起来,等有朝一日能为国出力;也有人说,刀埋在王五的墓旁,陪着他守护这片土地。   而那条叼人参的小黄狗,也成了传说里的 “义犬”,有人还在当年的小巷里,给它立了个小小的石牌。   王五的一生,就像他的大刀,刚直不阿,侠义满怀,虽然他倒在了刑场上,可他的故事,却在民间传了一代又一代,成了清末黑暗岁月里,一道不灭的光。   参考资料:   《清末刺杀奇案:大刀王五与草犬人参》,载于掘金网历史档案栏目,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