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归国的志愿军遗骸都是从韩国回家的,而不是朝鲜? 要知道,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不是只在韩国,朝鲜境内多了去了!但为啥咱很少听说从朝鲜接回来? 因为停战那会就把事办妥了。战争结束后,咱们和朝鲜一起做了件大事——给烈士们修陵园。从1953年开始,志愿军专门成立了陵园修建委员会,在朝鲜境内选了八个地方建中心烈士陵园,像平壤附近的桧仓郡陵园,里面就葬着毛岸英烈士,还有上甘岭、长津湖这些打过恶仗的地方,都建了烈士陵园。 后来朝鲜又帮着修了六十多个烈士陵园、两百多个合葬墓,把散在各地的烈士遗骸慢慢集中起来安葬。这些陵园修得庄重,朝鲜还派专人常年维护,这么多年一直保存得很好。对烈士来说,有个安稳的安息地很重要,既然这些陵园早就建好且维护得当,也就没必要再大费周章把遗骸迁回来,这是对烈士的尊重,也是当年就定下来的纪念方式。 再看韩国那边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当年志愿军打到南部时,很多烈士牺牲在现在的韩国境内,比如京畿道、坡州市这些地方。战争结束后,这些遗骸大多散落在农田、山地里,有的被野草盖住,有的随着城市化建设才被偶然发现。 韩国后来成立了专门的遗骸发掘鉴识团,这是个有法律撑腰的正式机构,每年都组织军人和专家去发掘战场遗迹,还会根据战史资料和当地老人的回忆找线索,最多的时候一座山能有两千人一起挖。挖出来的遗骸要经过专业鉴定,看鞋底的汉字、随身的遗物这些细节,确认是中国军人后,就会临时安置起来等着移交。 更关键的是中韩之间有明确的交接机制。从2014年开始,两国就说好每年都要做这件事,成了惯例。每次移交都有正式的仪式,韩方用木质棺椁装好遗骸,中方派专机去接,回来还有战机护航,安葬在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种常态化的、公开的交接流程,自然会被媒体报道,大家也就经常能看到“烈士从韩国归国”的消息。 而中朝之间的合作方式不一样。朝鲜境内的烈士陵园早就建得很完善,这些年咱们一直和朝鲜合作维护这些陵园,比如派人去修缮墓碑、整理史料,每年也会组织祭扫活动,但很少提“接回遗骸”。 这不是不重视,而是双方都觉得,让烈士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安息,有专门的陵园供人缅怀,也是一种很好的纪念。而且早年交通和技术条件有限,那么多陵园里的遗骸要是都迁回来,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反而会打扰烈士的安宁。 还有个技术层面的原因。韩国的遗骸发掘和鉴定技术很成熟,他们有专门的团队做DNA提取、身份比对,还和咱们一起建了烈士DNA数据库,帮着找亲人。比如之前有位叫展志忠的烈士,就是靠着遗骸随身的印章和DNA比对,才找到老家的亲人。 而朝鲜境内的烈士大多已经集中安葬多年,很多遗骸的身份信息在当年建陵园时就整理过了,没有大规模重新发掘和鉴定的需求,自然就没有类似的移交动作。 其实不管是在朝鲜的烈士陵园里安息,还是从韩国被接回祖国安葬,核心都是对烈士的尊重。朝鲜境内的八万多志愿军烈士,一直被好好守护着,每年都有人去祭扫;从韩国接回的近千位烈士,也在祖国的土地上与战友重逢。 大家觉得“都是从韩国回来”,只是因为这种交接有固定的流程和公开的仪式,更容易被看见。而那些在朝鲜的烈士,虽然没有踏上归国的专机,但他们的功绩和安宁,同样被两国人民记在心里、护在身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