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美会晤后,这些国家终于认清了自己地位。 俄罗斯,上不了桌了。没有所谓的三足鼎

中美会晤后,这些国家终于认清了自己地位。 俄罗斯,上不了桌了。没有所谓的三足鼎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现在俄罗斯的经济规模根本配不上其大国地位。它已经被美西方制裁废了,只能靠着丰富的资源苟延残喘,如果没有蘑菇遗产,可能早就成了餐桌上的肉了。   有人说2024年俄罗斯GDP涨了4.1%,还突破了200万亿卢布,可这种增长说白了就是战时订单堆出来的短期效果。机械制造业快20%的增速背后,是汽车、电子这些民用行业一直在萎缩。   到了2025年,战时刺激的甜头吃完了,IMF直接把增长预期降到0.9%,俄罗斯央行更保守,说也就0.5%到1%之间。   跟2021年战前1.8万亿美元的GDP比,现在的增长就是“虚胖”,经济总量缩水了,在全球事务里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弱了。   能源这张曾经的“王牌”,在美欧制裁下也越来越不好使,反倒成了俄罗斯经济勉强维持运转的主要依靠。   欧盟一步步推进液化天然气禁令,美国又盯着俄罗斯的原油出口巨头精准打击,把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逼得挺被动。就算靠降价、用人民币结算把石油卖给印度,2024年印度527亿美元的进口额,再到2025年上半年327亿美元的采购量,也藏不住增速放缓的颓势。   2024年采矿业产值已经降了近1个百分点,能源收入下滑得明明白白,以前能撑起大国地位的“钱袋子”,现在也就够维持基本开销。   企业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更能看出经济的深层毛病。经济学家伊诺泽姆采夫说,俄罗斯的企业家们现在都揣着颗悬着的心,就等着坏消息来,大家都在担心消费会继续萎缩、税收可能上涨。   这种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真的,普京已经拍板,2026年把增值税从20%提到22%,70万家小企业的税收优惠也没了,这些政策说白了就是为了给军费找钱。   通胀更是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2024年通胀率飙到9.52%,远超4%的目标,2025年就算把利率提到21%也没按住,大家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少,内需不足又把经济循环堵得更厉害。 中美会晤达成的合作共识,更显出俄罗斯跟核心经济圈的距离。中美在关税减免、调整芯片出口管制、互相免港口费这些领域的务实合作,把两国的经贸联系拉得更紧,这种“又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成了稳住全球经济的重要支点。   再看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又深了一层。2025年5到7月,印度买走了俄罗斯海运原油的38%,每天190万桶的量差不多补上了欧洲的缺口,但这种只卖资源的模式,让它根本挤不进高端产业链的分工,更别说参与制定规则了。   中国倒是还在跟俄罗斯做能源生意,2025年上半年中俄天然气管道的输送量比去年同期涨了25%,但中国一直保持战略自主,军工这类敏感领域死死守住“不提供致命武器”的底线,这点合作根本改不了俄罗斯经济的被动局面。   不过俄罗斯也在想办法破局,IT行业倒是逆势增长,2024年对GDP的贡献率已经到了6%,政府还专门给了折旧优惠、研发支持这些政策,2025年网络经济规模预计能到30万亿卢布左右,只是这部分体量还远不够撑起整体经济。   农业方面也在发力,计划到2030年把粮食出口额提到200亿美元,97%都销往友好国家,只是物流和基础设施还得砸钱建设。   军事威慑力以前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可现在经济底子垮了,这威慑力也越来越吃紧,只剩下核武器这张“终极底牌”能撑场面。   图-160M2轰炸机的远程打击能力、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优势,虽然在“西方-2025”演习里亮过相,但军工产业能不能撑下去全看经济给不给力。   制造业衰退导致零部件不够用,能源收入降了研发经费就没着落,武器装备要更新、要维持战斗力,难度越来越大。   中美釜山会晤之后,全球格局的走向越来越清楚:经济实力和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才是决定国际地位的核心。   俄罗斯的困境正好应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老话,在中美主导的经贸体系和全球治理框架里,要是经济撑不起多元化发展,又没有创新活力,就算有广袤的土地和过去的军事家底,也没法真正挤进核心决策圈。   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靠卖能源和这点军工底子,俄罗斯表面的大国架子还能撑一阵,但“上不了台面”的现实,从数据和事实里看得越来越清楚。这种地位的落差,本来就是国际格局重新洗牌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