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当局副领导人萧美琴当众发誓:台湾不止要把台积电迁到美国,连整个芯片生态系统都要

台当局副领导人萧美琴当众发誓:台湾不止要把台积电迁到美国,连整个芯片生态系统都要搬过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要知道,台积电可不是一般的公司。它是台湾的命脉,是岛内最具代表性、也是最能赚钱的企业。 更重要的是,台积电撑起了整个台湾的经济体系,从上游的材料、设备,到下游的封装、测试、设计公司,这是一条完整的芯片产业链,支撑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也撑住了台湾财政的半壁江山。 可现在,台当局却亲手掘了这个“根”。在美国的压力下,他们把这条完整的产业链,硬生生往外推。 美国要建厂,他们说没问题;美国要技术,他们说奉上;甚至美国要整套供应链,他们也笑着答应。表面上看,是台积电在“走出去”,实际上,是台湾整个芯片产业被一步步“掏空”。 美国当然高兴。对它来说,这就是一场不花枪不动炮的“科技掠夺战”。原本花几十年都难以追上的芯片制造技术,现在只需要台湾“心甘情愿”地搬过去,美国就能轻松获得。 不仅拿走台积电的产能,还顺手拉走台湾的高端工程师、供应商和上下游厂商。等生态链一旦成形,台湾就再也无法脱身,那时,不管台积电总部在哪,美国才是最大的赢家。 因为谁都知道,美国要的不是合作,而是控制。台积电过去被称为“护台神山”,意思是只要它还在,台湾还有底气。但如今,这座神山正被一点点挖空、削平,变成美国土地上的一块砖。 而台当局为什么还要这么干?一句话,政治利益。美国是台湾最重要的“靠山”,在他们眼里,只要能继续得到美国的政治支持,哪怕牺牲经济根基也是值得的。 事实上,美国对台积电的态度,从一开始就透着算计。先是要求台积电去美国设厂,再要求台积电交出客户数据,接着又要它配合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一步步,把台积电捏在手里。 现在更夸张了,不仅工厂搬过去,连供应商、设备商、人才培训体系都得跟着走。这已经不是合作,而是彻底的“去台化”。 台当局或许觉得这是“国际化”,但这哪是什么国际化?这是主动把自己的护身符拆了。没有台积电,台湾拿什么与世界竞争? 芯片是高科技的命脉,靠几十年技术积累、庞大资金和人才体系才能维持。你说搬就搬,换个地方还能一样吗?美国当然希望能复制出一个“美版台积电”,可那可不是几栋厂房、几千员工就能办成的事。 况且,美国建厂的成本高得吓人。一块晶圆在台湾生产可能花100美元,在美国至少得翻一倍。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建的厂,就是最好的例子,造价暴涨、进度拖延、人才短缺,问题一堆。 台积电的高管都私下说过,美国工人习惯朝九晚五、周末不加班,这种效率能生产出高端芯片?简直是天方夜谭。 更离谱的是,美国的补贴政策也是“看心情”的。说好要补贴几百亿,可到现在也没全落实。台积电只能自己先掏腰包硬撑。 结果呢?工厂没赚到钱,还被要求把最核心的技术交出来。台湾不仅没赚到好处,反而把命根子交了出去。 从长远看,这样的“迁移”是双输的。美国未必真能复制出一个台积电,台湾却一定会失去自己的芯片产业。台积电一旦空心化,台湾的中小供应链企业会被连根拔起。 那些靠台积电吃饭的公司,没有了订单,立刻面临倒闭潮。到时候台湾的科技产业结构会塌,财政收入会降,人才也会大量外流,整个经济将陷入恶性循环。 更深一层的隐患是战略安全。过去台湾之所以被美国“重视”,正是因为它有台积电,有芯片。可一旦芯片产业被搬空,美国对台湾的利用价值就会大幅下降。 那时候,美国还会不会继续“力挺”台湾?答案显而易见。美国最擅长的就是“榨干就扔”,无论是中东的盟友,还是亚洲的伙伴,结局都差不多。台湾这一出,只不过是最新的版本。 所以,当萧美琴那句“要把整个生态系统都搬走”传出时,很多台湾业内人士都说,这是在“挖祖坟”。 美国当然笑得最开心,因为这正中下怀。它要的就是让台湾自毁护城河,让中国少一个竞争对手,让美国芯片业多一个“备胎”。可对台湾来说,这不是荣耀,而是悲剧。 科技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战略问题。台积电不是一家公司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台湾的底牌。底牌一旦没了,再想拿回来就难了。 美国表面上是帮台湾“国际化”,其实是在用“全球化”的外衣包装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台湾当局呢?为了政治光环,为了取悦华盛顿,把几代人打下的基业拱手相送。 当年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就是前车之鉴,被美国压着签下“广场协议”,从此一蹶不振。如今轮到台湾,故事似乎又要重演。不同的是,日本当年是被迫的,而台湾这是主动跳坑。 最后,不妨这么说:美国在演“收割剧”,台湾却甘当“道具人”。这出戏的结局早就写好,美国拿走技术,台湾失去灵魂。 而等有一天,美国的芯片生产线真的跑起来,台湾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个被时代抛下的“空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