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上赛场的清晨,为青春发令!高校接力登上F1赛道,点燃上海青春引擎

11月2日,上海国际赛车场迎来一种不同的速度。2025高校百英里接力赛华东站与“上海青年青春跑”同场启幕,来自华东地区的50支高校队伍在全球瞩目的F1赛道上接力而行,千余名青年以大众跑同步“入场”。最终,浙江大学“夸父长跑联盟(甲队)”以6小时24分50秒夺冠,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队、上海体育大学“绿瓦高百大队”分列二、三名。接力带在掌心传递的不止是节奏和心跳,还有一座城市的活力与温度。

每一次交接,都是团队功课

本次百英接力赛华东站全面启用新赛制,A、B、C三组分波推进、G棒定胜负的新赛制,把个人配速与团队统筹同时拉到更高、更刺激的强度,战术与秩序变得更为关键。每一次交接都像一堂浓缩的“团队课”。

“我们把分站赛当‘以赛代练’,把心态、顺序、配速在实战里打磨成熟。”上海体育大学“绿瓦高百大队”的㱔博凯说。他是运动康复专业研三,从研究生一年级的二队“娱乐跑”,到如今两届主力,成长路径清晰而笃定。“一队这次来了13人,从大一到研三都有。有人受伤,康复专业同学第一时间帮忙;要做视频、财务,新闻传播的同学顶上来。跑步把我们‘拧’成一个团队。”

场地转换也带来新的身体感受。首次在上赛场跑完全程的浙江大学数学系大四女生应婷婷注意到,“F1赛道在几个弯道会有内倾角,节奏处理和足下落点都要重新适应。”她更看重新赛制释放的策略空间:“同组同棒次可以互相带跑,团队节奏更丰富,比赛也更有意思。”

青春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把赛道安在城市的“封面”上,是高百的“场景哲学”。去年,这项起源于上海的高校原创赛事首次贯通徐汇滨江与黄浦滨江,16公里单圈把穹顶艺术中心、西岸梦中心与两岸地标串珠成链,“景观体育”被真正嵌进公共空间。今年,华东站“移师”上赛场,让工业文明的速度美学与青春跑步的热血叠加——体育从赛道一隅延展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我第一次来上赛场是F1中国大奖赛首年,当时当志愿者,在外圈看车。”在上赛道完成10公里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曹女士感慨,“今天跑在赛道上,感觉命运的齿轮又把我带回来了。我们上学时没有这样的赛事,现在的大学生有了系统的舞台,可以把学业中的耐力、专注迁移到训练里。这样的比赛应该一直办下去,办成百年传统。”

城市的回应是即时的。嘉定正在加快建设以汽车文化、体育赛事、城市休闲为特色的文旅消费新地标。“上海青年青春跑”与高校接力同频,把人流导入周末生活圈,餐饮、交通、文创与体育在一个早晨完成同框。体育的“热度”,正向城市的“场景”和“消费”转化。赛事主办方每步科技CEO马京伟表示,当位于嘉定的上海国际赛车场承载起从“顶级专业竞技”到“大众参与体验”的双重功能,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次大众路跑,而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再组织;上海这座兼具历史厚度与未来张力的城市,正以体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寻找城市焕新的出口。

在新的城市发展语境中,评价不再停留于“建筑最高、规模最大”,而是看人是否愿意停下脚步、生活是否能在此延展。围绕“文旅商体展融合”“主题消费场景”建设的相关部署,为赛事与商业、文旅的系统耦合提供了政策坐标;在这一背景下,高百华东站把目光锁定在兼具产业特色与城市地标属性的上赛场,让城市核心资源成为赛事的第一现场。

这条F1赛道因而不再只是纯粹的竞速线路,而被激活为一段可被大众体验的城市脉络:当青春的脚步与F1的轰鸣重叠,当年轻的人群跑近城市的内核,赛事的意义便跃然而出——它不是把城市当成背景板,而是以赛事为起点,吸引新生群体、延展文旅发展,让城市活力在可感的场景中持续外溢。

高校生态的“自我生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今年首次以两队参赛。二队队长朱浩扬说,学校活跃跑团人数已经接近百人,严肃训练的也有三四十个,“我们一周一次强度、一次长距离,节奏不‘魔鬼’,但重在坚持。成绩好了,学校更重视,氛围也越来越好。”

南通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舒宇申第一次站上分站赛,“去年分站赛我们36队里排23。今年看实时排名,已经稳在前50%。”他把“快一分”当成对队友的“减压”,“在场上哪怕快一点点,也能让后面的人轻松一点。”这种朴素的互相成全,是接力赛最动人的底色。

成绩之外,这些队伍在“自组织”里学会了自我管理。训练计划由学生骨干协商制定,指导老师做把关;校内招新带动新生融入,老带新成风;甚至分摊路费、协调大巴的“赛事动员”,都成为青年“公共生活能力”的一次演练。

赛事搭台,校园里头完成一次次真实的协同。

浙江大学“夸父长跑联盟(甲队)”以6小时24分50秒夺冠

赛道之外的“第二课堂”

看台一侧,国泰海通的互动展区围满了年轻人。一份AI驱动的“MBTI投资人格测试”,把投教内容做成可视化、个性化的“能力画像”;ETF知识展用漫画讲清指数投资,又以趣味竞赛强化记忆;“防非射击”小游戏把防范非法金融的关键信息植入参与过程。对不少首次接触金融知识的Z世代而言,投教不再是“硬课”,而是和运动同场发生的“第二课堂”。

对赛事而言,这是跨界的自然延伸;对城市而言,则是把“金融支持体育、体育激活消费、消费反哺产业”的循环闭环具象化。让普惠而专业的金融服务走进校园体育场景,让学生在奔跑之余学会更好的“与风险相处”,这份“温度”,恰与上海面向青年的人文关怀同频。

十年回望与再出发

今天高百来到第十年,这项赛事从上海出发,跨越七大赛区,连接千所高校与数百万青年。它坚持“在校生与校友”共同参赛的开放性,坚持科技办赛的专业性,也懂得以新媒体的语言做“自传播”的年轻化。去年在滨江,年轻人用脚步为城市写下风景线;今天在上赛场,青年在全球顶级赛道跑出中国高校赛事的新气象。

从“赛事日”延展到“城市周”,从看台到街区、从赛道到商圈,上海已用实践回答“体育如何嵌入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让体育成为连接校园与城市、青年与市场、政策与服务的那根“接力带”。当热度接成场景,场景接成消费,消费接成产业,体育便不再只是“我们跑过这里”,而是“他们的心留在了这里”。

12月7日,晋级队伍将再度会师上海滨江,向高百十周年总冠军发起冲刺。比冠军更重要的,是看见一种可复制的城市方法论:以体育为媒,讲好城市故事;以青年为核,激活城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