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金店“冰火两重天”:有人关店清仓,有人涨价排队3小时,黄金生意早变天了 “金价又

金店“冰火两重天”:有人关店清仓,有人涨价排队3小时,黄金生意早变天了

“金价又涨了!”打开手机财经推送,这句感叹成了2025年消费者的日常。伦敦金现冲破4040美元/盎司创下百年新高,国内金饰价格站上1100元/克关口,可街头金店的景象却分裂得刺眼——有的贴着“每克直降110元”的卷边海报仍门可罗雀,有的却因即将第三次涨价被抢空,消费者排队超三小时还买不到心仪款式[__LINK_ICON]。

一边是涨价潮,一边是关店潮,黄金还是那个黄金,卖黄金的生意却早已天差地别。

涨价潮里的“弃购潮”:年轻人用脚投票

“6克的项链要8000多,溢价快赶上30%了,变现还得折价,这不就是‘买亏’吗?”95后小冯刷着大牌金饰价签,果断转身去了深圳水贝市场。在那里,同款风格的金饰能便宜近200元/克,5.7克的四叶草吊坠不到六千块就能拿下。

这届年轻人的“黄金血脉”曾因金价上涨觉醒,25-34岁群体购金比例一度从16%飙升至59%。但当品牌金饰与银行金条的价格鸿沟越拉越大,他们用行动改写了消费逻辑:2025年上半年全国黄金首饰消费量同比大降26%,金条销量却逆势涨了23.7%[__LINK_ICON]。

新婚群体的选择更具代表性。李先生算了笔账:按1268元/克的金价,一套100克的“五金”要花12.68万元,光溢价就相当于30克黄金的钱。“买了变现亏,不如租来用”,租三金、逛水贝、选金包银成了新潮流,北京大厂的小张就戴着1500元买的26克金包银素圈,坦言“观感和真金没差”[__LINK_ICON]。

传统金店的“实时金价+工费”模式彻底失灵。周大生把工费从120元/克降到80元,老凤祥工费收入直接缩水25%,即便如此,门店依旧冷清,销售人员直言“平常都是看的多、买的少”[__LINK_ICON]。行业整合加速下,关店成了不少品牌的无奈选择。

逆势暴涨的秘密:把黄金做成“奢侈品”

就在传统金店挣扎求生时,老铺黄金却上演了逆袭神话:41家门店创造出123.54亿元营收,单店年均销售额是周大福的10倍,坪效甚至超过爱马仕,10月宣布涨价后还引发全国抢购潮[__LINK_ICON]。

它的破局关键,是彻底抛弃了“按克卖”的思维,转而把黄金做成“奢侈品”。别人还在纠结工费时,老铺黄金已经推行“一口价”,古法传承系列克单价高达2980元,是周大福的2.36倍,且每年固定涨价2-3次,与金价波动脱钩。

支撑起高溢价的是“工艺+文化”的双重赋能。花丝镶嵌、金胎烧蓝等9种非遗工艺是其底气,一款花丝八宝吊坠要手工编织0.2mm的金丝,成品误差控制在0.01mm以内,工费能卖到300元/克,是普通品牌的3倍多。更妙的是“讲故事”的能力:敦煌飞天纹样、商周青铜器元素融入设计,包装里附赠非遗证书和历史典故手册,门店打造成故宫红墙风格,连VIP室都提供黄金茶具品鉴[__LINK_ICON]。

高净值人群买账的核心,在于它构建了独特的保值预期。老铺黄金二手回收价能达官方售价的7-8折,远高于普通金店5折的水平,加上低价翻新服务,有人三四个月就换新款,相当于花手续费戴新首饰,这让消费者觉得“买了不亏”[__LINK_ICON]。数据显示,其客群与LV、爱马仕等奢侈品牌的重合率高达77.3%。

黄金生意的新答案:不是卖金属,是卖价值

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揭示了更本质的变化:2025年上半年金饰需求量降了28%,但消费总额仍达1370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这意味着消费者不是不爱黄金了,而是更挑剔了——他们愿意为设计、文化和体验买单,却拒绝为品牌溢价和老气设计付费[__LINK_ICON]。

硬足金的崛起印证了这一点。这类克重轻、设计新的产品,成了上半年唯一实现销售增长的品类,而“足金+编绳”“黄金+珐琅”等创新组合,因搭配自由、色彩丰富,成了零售商的核心收入来源[__LINK_ICON]。年轻人买的不再是“保值的金属”,而是“能搭配的饰品”,“自戴”已经取代投资和婚庆,成为金饰消费的核心驱动力[__LINK_ICON]。

天津万象城的对比仍在继续:普通金店的优惠海报换了一茬又一茬,老铺黄金的排队队伍却越拉越长。这场分化早已给出答案:黄金生意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的金价更便宜,而是谁能读懂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有人要性价比,有人要文化感,有人要时尚度,唯独没人愿意为“平庸”买单。

当金价的喧嚣散去,真正能留下来的,永远是那些把黄金做成“价值载体”的品牌。毕竟,人们买的从来不是黄金本身,而是黄金背后的审美、文化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