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流淌千年、蜿蜒千里,串起了南北沿河数十城,也穿行过不少古镇。
古代,当人们沿着大运河南下进入杭州时,第一站便是塘栖。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镇,因运河而兴,商贾云集,曾被誉为“明清江南十大古镇之首”,如今随运河而新,游人如织。
今年,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推出“运河共生计划”系列活动,邀全城共赴这场文化之约。作为“运河共生计划”的一部分,该中心特别联合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推出“运河新十年·漫步千年韵”全民CanalWalk活动,邀请杭州市民一起来“走运”。
第一期“走运”活动,我们选择了橙友们最推荐的“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富义仓”线路。第二期便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塘栖古镇。

这次活动,橙友们报名同样十分踊跃,最终通过后台随机抽取的方式,从200余位报名者中选取了15位参与者。
10月31日下午,15位橙友在拱宸桥旁的中国工艺美术馆门口集合,统一乘坐大巴车前往塘栖古镇。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世界文化遗产金牌特使董臻和团队策划,活动还得到了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大力支持。
四十分钟车程后,大巴抵达塘栖古镇。下车时,雨过天晴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秋日桂香氤氲在微风里,不冷不热的气温,恰好适配这份古镇闲情。有人感慨:“真是天公作美,不愧是‘走运’活动呀。”
世界文化遗产金牌特使董臻作为这次活动的专业讲解,给大家抛出一个问题——塘栖的栖,到底是读“qī”还是“xī”?
读“qī”,认为这是栖息之意,明代《栖溪风土记》中有一句“负塘而栖”,是这个读音的主要来源;读“xī”,认为“栖”同“西”,因为古镇在河塘的西面,这一说法同样也有诗词为证,也是大部分当地人的读音。董臻说,“两种读法都可以,但现在官方比较倾向于读qī,指示牌上也都标注了qī。”



这次的路线以“多元感受大运河文化”为核心理念,串联了十余个塘栖古镇特色点位,深度融合塘栖历史底蕴与文旅体验。
第一站是塘栖枇杷产业博物馆。说起塘栖,杭州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塘栖枇杷。每到五六月份,黄澄澄的果子摆满街头。
在展示区里,包含古镇往事、枇杷家族、枇杷小史、互动游戏、数字大屏、物种故事等内容,可以了解塘栖枇杷的前世今生。橙友们还在这里品尝到了塘栖枇杷奶皮子酸奶和枇杷饮品。





紧接着来到了横跨运河的广济桥,这是大运河世界遗产点之一。
广济桥头立有一尊塑像,此人是谁?他的名字叫陈守清。
清光绪《唐栖志》记载,现在的广济桥重建于明弘治二年。明代,广济桥旧桥圮垮后,过河一直靠舟渡,“疾风急湍,溺毙臭载者,岁有三四,过者悯焉。而惧其功之大,莫肯先之者。”也就是说,船倾覆人溺亡之事时有发生,往来之人都希望能在这里建一座新桥,但因为工程耗费巨大,没有人敢站出来挑这个重担。这时,有位在此地经商的浙江鄞县人陈守清站了出来,表示要重建此桥。
陈守清经常在宁波、杭州、苏州等地奔波。那时做生意走的都是水路,塘栖是他的中转休憩处。陈守清下了很大的决心,带头捐出自己毕生经商积攒下的钱财,并发动镇上的商民捐款。然而,要建这么一座大型石桥,这点资金杯水车薪,光造桥所用的武康石,就要从大老远的德清那儿去买,所以没多久就面临了资金困难的问题,工程被迫停了下来。
关键时刻,陈守清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举动,他毅然削发为僧,舍弃家庭,抛妻别子,沿着京杭运河北上,四处化缘募集资金。
据说,他的举动感动了宫廷内外,太后、太子都出资相助,朝中官员也纷纷解囊,最终大桥得以建成。桥名“广济”,取的便是“为两岸人民祈福”之义。


塘栖是典型的水乡,处处是河,镇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为方便那些从水路而来的客商们休息,在那沿河的一面还都建有一长溜“美人靠”。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弄堂往里走,一直走进大运河糕版博物馆。
糕版,见证了中国糕点的发展历程,传承了运河沿线千年来的饮食文化习俗,是"稻作文化"的实证。糕版属于雕刻艺术的一个种类,馆内主要收藏了我国京杭运河沿线,闽、赣、皖等地区,乃至国外有代表性的糕版。这座大运河糕版博物馆在今年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式开馆,是浙江省省级乡村博物馆。
大运河糕版博物馆馆长陆培佩带着橙友们深度探访展厅,参观了人生礼仪展区、岁时习俗展区、生活礼俗展区、四海相融展区,大家看到了古老糕版上精雕的花鸟、吉祥纹样,聆听糕版背后“婚庆糕”“寿糕”里藏着的民俗故事。




在非遗制作体验区,最受欢迎的动手体验环节开始了。橙友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制作了梅花形桂花米糕和紫色的定胜糕,寓意“指(紫)定胜”。在糯米的清香中真切感受"以食载道"的文化传承魅力。当米糕从糕版中脱出,现场“哇”声一片,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个瞬间。上笼蒸制十分钟,热气腾腾端出来,每人品尝一块,虽然没有放糖,大家却都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制作带来的甜蜜。



藏在舌尖上的塘栖好滋味,不只有糕点,还有蜜饯、粢毛肉圆等。
过广济桥,步入水北街,在街的尽头就能邂逅“百年汇昌”的店铺。走进店内,橙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都是小时候的味道。”


“百年汇昌”的店面不大,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
嘉庆五年(1800年),三位宁波商人辗转至塘栖,在大运河畔最繁华的路段挂起了“汇昌南北货栈”的招牌,拥有蜡烛、蜜饯、茶食、藕粉四个生产作坊,鼎盛时期销售商品达两百多种。此后百年间,借助航运之便,汇昌产品乘着舟楫行销南北。
“百年汇昌”老字号传承人虞铭介绍,“当年的百年汇昌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厂’,市场变化万千,我们愿意踏踏实实做好朴实的事情,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除了恢复老味道和坚守老字号,虞铭还致力于传播运河和塘栖传统文化,他已成功出版了《塘栖艺文志》、《运河商埠》、《藕花无数满汀州》以及《超山诗文》等20余部著作。

虞铭请橙友们品尝了刚刚出炉的粢毛肉圆,这是塘栖传统名菜。传说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厨师本想做红烧狮子头,但是一不小心肉圆掉到了糯米盆里,最后只好将错就错,无意之中做出这道菜。谁料乾隆吃后,竟叫好不绝。因肉圆上粘着的糯米颗颗竖起,像刺猬一样,民间唤“刺猬”作“刺毛”,故而得名“刺毛肉圆”,后做“粢毛肉圆”。

最后一站是乾隆御碑,沿途还经过了民国时杭县首家粮食加工场,百年老字号广泰丰,以及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老字号同福酱园。

说回这块“乾隆御碑”,对塘栖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个宝贝。每个客人到塘栖来,一定要过去看看这块碑,这里是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
整块石碑地面上的总高度达到了5.45米,上面记载的内容是一封“表扬信”——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个省份交纳皇粮的情况。查得江苏、安徽两省积欠了非常大的数额,只有浙江省没有拖欠。乾隆皇帝为了表彰浙江省,就免除了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在石碑上,让官员、百姓都知道这件事。
看完御碑,大家在御碑码头乘上摇橹船,穿过广济桥洞,打开水上观光的视角,行至蚕桑码头上岸返程。




在船上看广济桥,如一条长虹,横卧在运河之上。刚好赶上落日余晖,桥下流水潺潺,桥上人影绰绰,给这场活动来了一个圆满收尾。
来看看橙友们怎么说——
橙友Mary说:“收获很大,塘栖古镇是中国大运河的主要交通要道,所以老字号很多,陈守清建造500年的广济桥,乾隆下江南的御碑,几百年前的字迹,今天的讲解员都很优秀。玩得很愉快!”
橙友单纯的向日葵说:“一路上跟着世界文化遗产金牌特使董老师,了解塘栖当地特产、民俗等文化。吃到了好吃的枇杷奶皮子酸奶酪和好喝的枇杷饮品,打卡世界遗产广济桥,了解广济桥的由来。参观大运河糕版博物馆,馆长教大家做糕点,做了定胜糕和桂花糕,给我们讲解了馆里的各式各样的糕模知识。来到百年汇昌老字号,老板虞老师讲解了他家店的发展史,还拿出早上做的八珍糕给大家品尝,他弟弟现场熬制枇杷膏给大家品尝,品尝了他家的蜜饯以及新鲜出炉的粢毛肉圆。了解了广泰丰米坊、同福永酱园等老字号点位及乾隆御碑。回去的时候还有幸坐上了摇橹船。这是一次特别棒的CanalWalk活动,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了解和认识大运河历史文化与地方的风土人情,超赞!”
下期预告
全民CanalWalk活动共推出4条路线,第一期“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富义仓”;第二期在塘栖古镇广济桥;第三期凤山水城门遗址;第四期西兴过塘行码头。时间将会安排在10月、11月期间进行。每期邀请相关专家带队,每条路线征集15位橙友一起参与实地走读活动。下一期路线是凤山水城门遗址,具体报名时间请关注橙柿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