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郑丽文要去大陆访问了。 记者问她这次去大陆第一个要见谁?她回答说:“第一个要先见

郑丽文要去大陆访问了。 记者问她这次去大陆第一个要见谁?她回答说:“第一个要先见我的爸爸。” 记者一脸懵逼,因为郑丽文的祖籍在云南,其父亲郑清辉,曾是中国远征军成员,在缅甸与日军作战,获抗日勋章等。郑清辉是一名正直的中国军人,不忘记祖国,郑丽文女承父志,为祖国统一做贡献,希望早日实现一个中国。 要理解这个答案的分量,就得翻开一段几乎被尘封的历史。郑丽文的祖籍在云南,她的父亲郑清辉,并非等闲之辈。他曾是名震一时的中国远征军的一名年轻士兵。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和数十万同胞一起,跨过怒江,深入缅甸的原始丛林,用血肉之躯,在滇缅这条生命线上,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那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一群被忽视的英雄。郑清辉在那片异国的土地上,见证了死亡的残酷,也守住了军人的荣耀。 他胸前那枚沉甸甸的抗日勋章,不仅仅是一块金属,那是他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对一个国家最忠诚的证明。 这位正直的中国军人,即便后来辗转到了台湾,也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在郑丽文的记忆里,父亲或许很少讲述那些战场的惨烈,但那份对祖国的深沉情感,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家庭的每一个角落。 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教育孩子要正直、要勇敢,但他骨子里那份“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却潜移默化地刻进了女儿的血脉里。这种传承,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一个眼神、一个习惯、一个在夜深人静时望向大陆方向的背影,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所以,当郑丽文说出“要先见我的爸爸”时,她实际上是在宣告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这不仅仅是一次政治访问,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寻根之旅。她要见的,或许是父亲长眠的那片土地,是父亲曾经战斗过的那片丛林,是父亲魂牵梦绕的那个故国。 她的父亲用一生去守护一个完整的中国,而她,则用自己的方式,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继续着父亲未竟的事业。这种“女承父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两代人之间,关于家国情怀最深沉的接力。 在当下的台湾政坛,郑丽文以其鲜明的立场和犀利的言辞著称。她从不掩饰自己对于“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也从不畏惧因此而来的攻击和误解。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她能如此坚定。 或许,答案就藏在她父亲的故事里。当一个人的政治信念与自己的家族历史、与父辈的流血牺牲紧密相连时,这份信念就不再是漂浮的意识形态,而是有根、有魂、有温度的信仰。她所追求的祖国统一,对她而言,不是一个遥远的政治概念,而是对父亲那一代人牺牲的最好告慰。 这次访问,也因此被赋予了超越政治本身的象征意义。它像一条线,一头连着过去,一头牵着未来。一头是滇缅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年轻士兵,一头是在台湾政坛为统一奔走呼号的政治人物。这条线跨越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郑丽文的行程,每一步都仿佛在丈量着从历史到现实的距离。她去大陆,不仅仅是作为台湾地区的民意代表,更是作为一位英雄的女儿,去完成一场迟到了太久的“回家”。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隐藏着无数个像郑清辉、郑丽文这样的个体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悲欢离合,充满了坚守与等待,它们是历史最真实的肌理。 当我们在讨论两岸关系、讨论国家统一这些宏大命题时,或许不应该只盯着冷冰冰的政治条款和利益交换,更应该去倾听这些来自个体生命深处的声音。因为这些声音里,蕴藏着最强大的情感力量,也藏着解开历史症结的钥匙。 郑丽文的父亲用生命捍卫了中国的完整,而郑丽文则用行动去呼唤这份完整的回归。她的那句“要先见我的爸爸”,让一场看似平常的访问,变成了一次充满情感与历史厚量的精神朝圣。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人的情感与记忆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当个人家史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时,又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这事儿,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