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评论员陈思葵)“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群众的“逆耳言”,往往是基层真实情况的“晴雨表”,是政策落地见效的“试金石”,更是拉近干群关系、凝聚发展合力的“连心桥”。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唯有秉持以心换心的真诚,主动倾听、善于接纳群众的“逆耳言”,才能找准工作的痛点、堵点、难点,让决策更接地气、服务更暖民心。
群众的“逆耳言”,虽不中听,却饱含真情。相较于顺耳的赞美与奉承,群众那些带着“火气”的抱怨、带着“棱角”的批评,看似“扎心”,实则凝聚着对美好生活的迫切向往,承载着对干部履职的殷切期待。
正值秋收季节,石首市有条不紊地推进“秸秆禁烧”行动,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可持续之路。而绘就这幅“田成方、地无烟、天更蓝”的生态画卷,关键在于当地乡村干部用心倾听群众的“逆耳言”。禁烧初期,面对群众“一把火烧了最省事”的态度,当地干部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将“逆耳言”作为突破口,不仅耐心宣传禁烧政策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积极联系市场主体,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回收体系,以“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方式,全力推动秸秆变废为宝,成功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最终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和广泛认可。
这充分说明,群众的“逆耳言”不是“找茬”,而是“交心”,背后藏着最朴素的信任与最真实的需求,只有把群众的“抱怨声”当作“提醒声”,才能读懂群众的心声、赢得群众的支持。
摆正心态、扑下身子,多听群众“逆耳言”。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人民公仆”的身份定位,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本职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地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让他们愿意讲真话、提意见。曾经,“政府大院门难进”引得群众抱怨连连。如今,各地政府纷纷“开门迎客”,让便民服务变得可感、可及、可持续。
“三夏”期间,河南滑县政府主动纾解村民无地晒粮难题,变政府大院为“晒粮场”,引得群众一片点赞;“国庆”假期,湖北赤壁政府对外开放机关食堂,以18元特色套餐缓解“假期一餐难求”的焦虑,助力赤壁文旅破圈增长……事实证明,放下“官架子”,方能接上地气;常听“逆耳言”,才能行稳致远。党员干部只有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街道社区等基层一线,鼓励群众“打开天窗说亮话”,甚至“拍桌子瞪眼”,才能获取最原生态、最富营养的一手信息,才能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里。
以心换心听“逆耳言”,关键要将“群众呼声”转化为“实际行动”。近来,深圳“卷尺哥”在网络走红,用一把卷尺测量着城市治理的细枝末节,如占道树木、井盖错位、失修围墙,这些看似“找茬”的举动,却道出了群众对“出行安全”“无障碍便利”的民生需求,被网友敬称为“城市的体检员”。深圳市政部门的“秒整改”,也受到网友的称赞和认可,纷纷赞叹:“这就是深圳速度吗?建议全国推广!”。
这场高效衔接的温情互动,既彰显着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也进一步验证了只有将群众呼声快速转化为整改行动的政府,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党员干部在倾听“逆耳言”之后,既要“深受感触”,更要“闻而后动”,以实实在在的担当与作为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常怀闻过则喜胸怀,善听群众“逆耳忠言”,把群众的“金点子”“牢骚话”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暖心事”“真实惠”,我们就能确保每一项决策都契合群众期盼,每一份努力都回应群众诉求,不断书写新时代党群干群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