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最近大陆一连串的动作表明,他已经不在乎台湾怎么想了。大陆已

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最近大陆一连串的动作表明,他已经不在乎台湾怎么想了。大陆已经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推进统一了。   谢寒冰说得没错,大陆这一次的节奏,就像已经写好的剧本,不再顾及台湾朝野的反应,也不打算做无谓的解释。   202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纪念日”的正式设立,像是一枚重锤,落在台海局势的水面上,激起的涟漪到现在都还没平息。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纪念日命名,而是一种宣示:统一不是愿望,是正在进行的现实。   在这之前,大陆的每一步都走得克制又稳重,总还保留着一点“留给台湾思考的时间”。   可这一轮的动作节奏,已经昭示出一个事实:大陆的战略定力,已经到了不需要对台北多做解释的阶段。   设法与台湾对话?等待台湾社会转向?劝说岛内民众认清现实?这些手段,过去都有尝试过,现在看起来,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2025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从年初到现在,几乎每一个月都有和台湾有关的政策动作。但10月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   《沉默的荣耀》热播,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在普通观众心中悄悄播下“统一不是威胁,是荣耀”的种子。   再往后看,“十五五”规划建议的通过,将两岸和平发展与统一目标,正式写进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这不是空口号,而是国家治理体系高度共识下的顶层设计。规划之中,没有任何模糊和犹疑,只有坚定。   它的出现,就是告诉岛内所有人:统一,不再是遥远的远景,而是被写进时间表的现实任务。   最具警示意义的,还是对“台独”分子的精准打击。   沈伯洋的案子,岛内舆论炸锅,但大陆方面冷静而坚定:你可以继续说你的,但我们也会做我们要做的。   从“不处理”到“立案调查”,从“知情”到“动手”,这条线拉得既清晰又有力。沈只是开始,不是结束。   这背后隐藏的是一种非常清晰的策略布局:用法律、经济、社会资源等多重手段,逐步压缩“台独”分子的生存空间,同时在岛内社会制造心理震慑。   这是“杀鸡儆猴”的现代版本,带着极强的执行力和政治信号。   大陆走到今天这一步,不是冲动,也不是赌气,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转向。   既然“劝”无效,那就“做”;既然“等”无望,那就“推”。统一的路径不再依赖台湾的意愿,而是依赖大陆自身的节奏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统一后台湾的“七项好处”也在这一轮政策发布中被系统性地提出。   经济发展更强、基础设施更好、公共服务更全、文化空间更广、安全保障更稳……这些不是空口承诺,而是用数据、计划和经验堆砌出来的现实蓝图。   大陆不是在硬碰硬地逼迫,而是在用“软着陆”的方式吸引更多理性岛内民众。   但这份“好意”,并不是无限期地摆在那里等待台湾选择。现实已经摆明:大陆已经准备好了,而台湾还在犹豫。   而一旦时机成熟,大陆也不会再等一个摇摆不定的回应。   谢寒冰的判断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他点出了一个真实的趋势: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   过去几十年,两岸关系总有一些回旋余地,但现在,转圜的空间正被逐步压缩,剩下的是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方向感。   从“和平统一是最好的选择”,到“统一是必然的归宿”,大陆的话语体系也在悄悄转变。这并不是对台湾的威吓,而是对现实的告知。   大陆不再寄希望于岛内政客的“回头是岸”,而是直接向台湾民众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已经在路上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而这个“准备”,不再是选不选择的问题,而是要不要顺势而行的问题。因为当节奏掌握在别人手里,你能决定的,只剩下你要站在哪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台海的每一个风吹草动,都将被放大来看。   一个纪念日的设立,一部电视剧的热播,一份规划的出台,一个个案的启动……它们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同一张战略棋盘上的不同落子。   这盘棋,大陆已经开始下了,只是台湾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局中。   而当岛内还在为选举、政党利益和意识形态争论不休时,对岸已经在为统一后的治理和融合做准备。这个节奏差,才是最深刻的危险。   谢寒冰的话不是预言,而是现实的提前揭示。大陆真的已经不在乎台湾怎么想了。   不是不在意,而是不再等。不是不想沟通,而是已经沟通过。现在,他只是在按自己的节奏走,走到那一天,走到那一步,走到统一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