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他无奈表示:“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他无奈表示:“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都是从吉利挖过去的,没有吉利培养这么多人才,他们是造不出车的”。   当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加速冲刺时,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悄悄成为行业共识:不少造车新势力的核心技术骨干,追溯起来都带着同一家企业的印记。   这份看似偶然的人才关联,背后藏着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积淀的硬实力,也让吉利汽车成为了行业里特殊的 “人才摇篮”。   很少有人知道,吉利的人才培养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甚至延伸到了教育领域。深耕教育三十余年的吉利,坚持 “产业基地建在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湘潭理工学院就是这个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这里,学生们不用等到毕业就能接触到真实的汽车生产场景,通过 “校内培养 + 企业集中培训 + 岗位实战历练” 的模式,把课本知识直接转化为动手能力。   就像车辆工程专业的饶颂,实习期间正好赶上吉利星愿车型从试装转向量产的关键期,他和同事们要在停线间隙紧急检修自动化设备,保障每天 1400 台整车的高效产出,这种高强度的实战历练,让他毕业后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如今在吉利湘潭制造基地,近八成的班组长和骨干都毕业于这所学校,从质量检测到设备维保,各个关键岗位都能看到这些校企共育人才的身影。   这种扎实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吉利的人才储备形成了 “滚雪球” 效应。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从收购沃尔沃到布局新能源、智能驾驶,吉利的技术版图越扩越大,人才培养的维度也越来越广。   不仅有制造端的技术人才,还有懂市场、善传播的营销人才。“我的星愿” 校园新媒体达人孵化项目中,12 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创意短视频、线下快闪等方式,让相关话题在抖音和小红书收获了超 154 万次播放,为车型大卖注入了青春力量。   这些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人才,掌握着汽车产业全链条的核心能力,自然成为了造车新势力争抢的香饽饽。就连吉利内部战略调整时,部分技术团队的变动都会引来行业内的 “哄抢”,足见市场对吉利培养人才的认可。   李书福的感慨,看似是对人才流失的无奈,实则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底气。   三十多年前,中国汽车市场还被外资品牌主导,民营企业造车举步维艰,吉利靠着一把锤子、一颗螺丝钉从零起步,不仅拿到了首张民营企业造车许可证,还通过持续投入研发,让自主品牌在技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如今吉利年销量突破 333 万辆,位列全球车企第十位,新能源渗透率接近五成,这样的市场成绩背后,正是强大的人才体系在支撑。   造车新势力挖走的是吉利的人才,而吉利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这套能持续培养人才的 “造血机制”—— 从产教融合的基础教育,到全球化布局的实战历练,再到技术迭代中的持续成长,正是这种不断孕育人才的能力,让中国汽车产业有了与全球巨头抗衡的资本。   现在的中国汽车产业,早已不是靠单一企业单打独斗的时代。吉利培养的人才流向行业各处,看似是 “为他人作嫁衣”,实则推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良性竞争。   这些带着吉利技术基因和实战经验的人才,把成熟的制造标准、质量管控和创新理念带到不同企业,让中国汽车的整体品质不断提升,在全球市场上形成了集体竞争力。   从被外资品牌垄断到自主品牌引领,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正是靠着这样一代代人才的积累和传承。   当越来越多自主品牌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当中国汽车成为 “中国制造” 的新名片,我们或许该思考:这种人才流动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怎样的发展逻辑?你觉得企业该如何平衡人才培养与留存,又该如何看待这种推动行业进步的人才流动?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