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板桥店镇曾桥村添了一道新景:一条宽阔平坦的沥青路延伸向远方。这条路就是刚刚改造完成的板新线——板桥店镇到新街村的公路,该公路全长11公里。
今年,宜城市将全域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列为民生实事中的重点任务:计划完成150公里农村公路的改扩建,对700多公里路段开展小修保养和局部维修。
农路改造跑出“加速度”
10月23日,在宜城市雷砖线施工现场,工程车来回穿梭,工人正在进行道路拓宽作业。雷砖线北连207国道,南接346国道,全长8公里。
宜城市农路中心主任高志国说,雷砖线南边是铁路货场,东边是小河港,对这条路提质改造,不仅方便当地群众出行,还能提升宜城市铁公水联运能力。
为确保全域农村公路提质改造任务按时推进,全市建立了“全要素保障+精准调度”机制,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项目专班,每周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资金、用地、施工等问题。10余支施工队分片包干,开展路基拓宽、路面浇筑施工。针对滞后项目,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增派班组抢进度。
“截至10月底,150公里农村公路的改扩建已全部完成。”高志国表示,通过科学组织、精细管理,确保每条公路“建得坚实、用得长远”,切实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筑牢交通基础。
运用新技术建设“放心路”
通过总结以往建设中存在的质量管控难、建设成本高、材料消耗大等问题,宜城市全域农村公路提质改造运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在建设“放心路”的同时,走出了一条节约环保之路。
今年,宜城市对重要的县乡道采用“共振碎石化+沥青同步碎石封层”技术,将旧路面破碎后直接掺入新型稳定剂作为新路基。对于一些不符合路基要求的旧混凝土路面,用在挡土墙和护坡的施工中。“这样处理既解决了旧料处置难题,又节约了超30%的砂石采购成本,工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在雷砖线施工现场,宜城市农路中心技术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仅此一项,单公里成本降低约6万元。
在雷河镇胡耳村,一条1.3公里长的农村公路正在进行试验——施工方首次采用“复合型高分子硅磷石膏稳定土基层”技术,用本地磷化工企业的废弃物磷石膏替代部分传统路基材料。宜城市农路中心技术负责人介绍,这条试验路段的760米磷石膏路面已铺设完成,目前正在监测其抗压强度和耐久性等指标。如果试验成功,可有效解决本地磷化工企业废弃物堆放带来的空间占用和环保问题。
相比丘陵和山地公路,平原地区的公路改造难度更大。“平原地区公路两边都是农田,拓宽路面十分不易。为尽可能少占农田,施工人员采用建挡土墙、地下排水沟或线性排水沟等方式开展施工。”在雷砖线施工现场,项目经理王晟说。
今年5月,雷河镇泉水村至胡耳村道路启动改造,路基拓宽需要经过泉水村一处泉眼形成的小池塘。施工方为保护村中泉眼,不惜增加成本修改设计方案,最终通过盖板桥跨过泉眼,并在桥下筑台阶方便村民取水。
美丽路网绘就新图景
在宜城,30公里“东部环线”如黑色缎带,串联双官线、新章线、金罗线与346国道,沥青路面平整,道路两旁的香樟、夹竹桃摇曳生姿,绿色的草坪与生态农庄大棚相映成趣,一幅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东部环线”是宜城市美丽路网建设的生动缩影,成为激活农文旅融合的关键要素。
随着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群众对公路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畅通,公路还要看着舒心。“春季,道路两旁的月季花开得漂亮,劳作之余看着心情都会好。”在金山村的观景平台上,村民宋春燕说,配套美丽路网建设,一些道路上建起了观景平台,来村里游玩的游客明显增多。
宜城市计划用两三年时间建设165.14公里美丽示范路,覆盖346国道、207国道等关键路段。坚持安全为本、生态优先、文化彰显、融合协调的原则,推动交通、文旅深度融合。宜城市交通部门规划,未来,美丽路网建设将全方位升级:针对路面病害,采用高抗压沥青与完善排水系统;路域环境推行“四季常绿”,补植本土香樟、水杉;服务配套布局旅游驿站、生态停车场,旅游旺季动态增设车位与骑行道等。
根据规划,165.14公里美丽示范路将串联5个镇区、10个乡村、5个产业园及多个采摘园,以“一横一环”路网勾勒楚风汉韵的田园画卷:“一横”路网对接南北发展轴,“一环”路网拥抱东西协作带。未来,通过“一横一环”路网,串联起流水镇、板桥店镇、雷河镇,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通过高标准建设美丽路网,宜城市正以“交通+产业+生态+文化”多维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