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锚定“千亿园区”加速跑

郎酒庄园。

古蔺经开区绿色制造产业园区(东城)。

□邓小红(图片由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提供)10月29日,2025郎酒重阳下沙大典在泸州市古蔺县吴家沟天元广场举行。来自二郎滩、黄金坝、两河口、吴家沟、盘龙湾、天富六大生态酿酒区的酿酒工人们,挥动2025重阳下沙第一铲。荣膺“中国名酒”的郎酒,践行“酿好酒、存新酒、卖老酒”,2025年优质酱酒的贮存量达到30万吨。酒业是古蔺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古蔺县坚定不移实施“酒业强县”战略,锚定千亿级酱酒集群目标,着力培育壮大酱酒产业链、酱酒新业态、酱酒文化三大核心板块,全力建设赤水河左岸世界级优质酱酒产业集群。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古蔺经开区)按产业布局与园区功能定位,成为古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当前,古蔺经开区以中国酱酒之乡名酒生态园为载体,推进郎酒、国醴、川酒酱酒、潭酒、力酱等重点项目建设,锚定“国家级经开区”创建目标,统筹推进改革攻坚、项目建设、服务提质,推动园区发展始终保持稳中有进、产业基础持续夯实、发展动能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向着千亿级产业园区加速奔跑。改革攻坚从“筑巢引凤”到“量体裁衣”今年上半年,古蔺经开区绿色制造产业园区(东城)通过精准招商,签约酒类包材企业10家、食品加工企业3家、物流运输企业1家、电商公司1家,实现“企业满园”目标。“过去是‘筑巢引凤’,如今我们‘量体裁衣’,这是古蔺经开区在项目招引中的一次进阶。”古蔺经开区投资促进部负责人肖淼介绍,和以往“先建厂房后招商”的模式不同,古蔺经开区包材三期标准化厂房设计根据新签约企业的生产需求定制,从空间布局到配套设施均实现精准匹配。这一次进阶,是古蔺经开区改革攻坚的一个缩影。去年底,泸州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拉开全市园区改革的序幕。古蔺县迅速响应,先后出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能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通过改革赋予经开区招商引资自主权,力争通过3—5年时间实现古蔺经开区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根据泸州市提出的推动“园区提质、项目入园、企业满园”举措,古蔺经开区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实施“四个一批”战略——引进一批优质科技项目,聚焦白酒包材配套、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健康等高成长性产业,吸引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入驻。培育一批本土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推动本地企业转型升级,形成多元产业格局。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集中资源培育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奖励一批创新成果,设立专项激励政策,激发企业研发活力,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生态。“古蔺经开区将通过科技赋能、企业培育、专精扶持和创新激励四大路径,加速构建特色产业集群。”肖淼表示。项目建设从“三次移师”到“一区多园”一栋临时搭建的二层板房,就是古蔺经开区的临时办公地点。尽管办公条件简陋,但工作人员跑上跑下,忙而不乱。文化墙上,“处处慢不得、时刻坐不住、分秒等不起”的大字分外醒目;外墙上写着的“积极践行‘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实干精神”,成为这里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这是我们搬的第三个‘家’。”古蔺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星说。第一次搬“家”,2019年11月从二郎镇搬至县城,工作重心由支持郎酒发展到集中攻坚各酒业组团发展规划及相关审批工作。第二次搬“家”,2022年4月从县城搬至金兰街道东城产业园区,工作重心转为支持白酒包材产业发展。第三次搬“家”,2022年10月从金兰街道东城产业园区搬至离县城有2个多小时车程的茅溪镇,工作重心转为支持茅溪酱酒园区发展。从二郎镇到县城、从县城到东城产业园区、再从东城产业园区到茅溪镇,梳理古蔺经开区的“搬家史”不难看出,每次搬“家”都与当地发展方向和园区工作重心直接挂钩。“建设重点在哪里,管委会办公阵地就搬到哪里。”李星说,古蔺经开区“三次移师”,就是要始终做到一线办公、靠前服务,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这种一线工作法成效明显。仅用一年半时间,在古蔺茅溪园区的天富、九坝等百亿级项目就建成并投粮开酿。东城产业园区的开园投产同样迅速,不到两个月就成功招引郎酒核心供应商四川义昌制盖有限公司、四川沣熠制盖有限公司、泸州凯达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包材企业落户,使古蔺酒类包材产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展现出蓄势跨越的强大势能。同时,古蔺经开区推动绿色建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成势,规划布局“一园五区一带多点”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大理石、页岩气开采及精深加工、装配式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建材产业链,谋划增设一批优质矿权,做强建材产业原料资源支撑,力争到2027年建材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目前,古蔺经开区按照“一区多园”的空间布局,已初步建成二郎、茅溪、太平、永乐四大酱酒园以及东城产业园区、龙山建材园,入驻企业374家,形成以优质酱酒生产、包装、销售为主导,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绿色建材为支撑,以中药材及生物医药、仓储物流、冷链、电子商务等为配套的“1+2+N”产业体系。全区实现营业收入560.5亿元,同比增长15.1%;入库税金60.7亿元,同比增长31.1%。“尽管是一区多园、一园多点,办公阵地、人员分布看似‘零散’,但不管是项目攻坚还是守牢安全底线,每次打硬仗都能够‘召必来,来即战,战则胜’。长期以来,干部职工在一线攻坚克难,打硬仗的精气神不散。”李星说。服务提质从“被动审批”到“超前服务”企业项目招引进来,配套服务要跟上。古蔺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助力古蔺高质量发展。“古蔺经开区以‘超前服务’取代‘被动审批’,为企业提前备好所需,使企业得以快速建成投产。”四川沣熠制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洪伟说。李洪伟所说的“超前服务”,源于古蔺经开区创新设立的企业综合服务驿站。该驿站推行“全科无差别受理”模式,配备5名专职帮办专员,构建起“领办、帮办、代办、陪办”全链条服务共享机制,致力于实现“园区事、园区结”,精准破解生产经营难题,疏通产业发展堵点,从而全方位、多举措、全过程赋能企业发展。“我们从‘精准解题’升级到‘构建服务生态’,以‘酒事快’政务服务品牌创建为抓手,深化‘放管服’改革,针对酱酒项目建立‘一项目一策’审批台账,提供从立项到投产的全流程‘保姆式’服务。”古蔺经开区服务中心东城产业园服务股股长邓亚飞介绍,目前,该模式已累计保障34个酒类及配套项目,企业平均办理时限从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并帮助5家企业升规入统,真正让企业感受到“古蔺温度”。为了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古蔺经开区集中力量一体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推动优势产业向“高”攀登、向“新”进军。依托新一轮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古蔺经开区紧紧围绕新核定的19.35平方公里面积统筹布局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构建“酒业生态+绿色制造+产城融合”的发展布局。古蔺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古蔺经开区将锚定“国家级经开区”创建目标,着力推动园区及企业发展“稳”的基础更牢、“进”的动能更足、“优”的态势更显,为建设“千亿园区”注入更强动能,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为古蔺“挑大梁、谋发展”展现硬核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