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资本用脚投票离开,印度经济泡沫开始漏气! 2025年的印度,上半年还在被形容为

资本用脚投票离开,印度经济泡沫开始漏气! 2025年的印度,上半年还在被形容为“全球增长引擎”的新兴市场,如今却成了资金出逃的重灾区。根据彭博与路透最新数据,今年以来外国投资者从印度股市撤出的规模已突破170亿美元,而同期新进入的外资仅为3.5亿美元。去年这个数字还在正增长,如今却掉头下滑,几乎成了自由落体。 更让印度崩溃的是,外资在撤,印度本土资本也在转移。今年前三季度,印度企业对外投资达到290亿美元,创下近五年来最高纪录。资金正从内外两条管道同时流出,这让印度经济的流动性像漏气的气球,开始慢慢的瘪了下去。 这场资金外逃是长期问题的累积爆发。过去几年,莫迪政府努力向世界描绘一个“即将超越中国”的印度未来,一个人口红利丰厚、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无论是“印度制造”还是“数字印度”,口号一个接一个,外界一度被这种热潮感染,认为印度会成为全球新制造中心。可几年过去,资本开始清醒,发现那场盛大的繁荣其实只是包装。 印度的营商环境看似开放,实际非常不稳定。许多外企在印度的经历堪称教科书式的“反向示范”。沃达丰被征收16亿美元税款,三星被追缴巨额补税,小米的资金被长期冻结。政策朝令夕改,立法解释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企业面对的,不是市场竞争,而是政策随时翻脸的风险。许多投资机构形容印度的商业环境是“政策温度计”,热的时候人人抢着进场,冷的时候谁都不敢久留。 再看基础设施。印度政府宣传自己在修路、建港、铺电网,但现实情况非常糟糕。工厂停电仍然频繁,港口的拥堵常态化,货物运输周期比中国多出近四成。很多制造企业不得不自己建发电系统、自配物流车队,这种情况下,生产效率自然难以与中国、越南竞争。印度的供应链断层严重,从原材料到零部件都依赖进口,这种半瓶醋的制造体系,注定难以形成竞争力。 更深的矛盾在劳动力层面。印度人口众多,但熟练工人不足。劳动法规繁复,各地工会势力庞大,生产管理几乎寸步难行。部分地区甚至存在“岗位世袭”,工人职位传给家属成了潜规则。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低廉的工资无法抵消管理和效率成本,所谓的劳动力红利只是账面上的幻影。 资本的撤退并不是对印度的“误判”,而是对风险的清算。美国近期调整南亚贸易政策,对印度商品提高关税,削减出口优惠,叠加巴基斯坦边境紧张、内部宗教矛盾加剧,印度的国际信用被重新评估。多家评级机构已将印度的市场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这比任何言论更能说明问题。 现在,莫迪政府试图挽回信心。9月底财政部紧急推出一系列开放措施,放宽外资持股比例,简化审批流程,鼓励科技投资。但资本市场反应冷淡。政策公布后短短几天,资金流出规模不减反增。外资并不缺钱,他们缺的是信任。 然而,信任正是印度最缺少的。资本可以容忍短期亏损,却不会原谅政策不稳。十年来,印度经济看似增长迅速,实质上却建立在补贴、优惠与高调宣传的土层之上。凡是靠政策堆砌起来的繁荣,终究会被现实拆穿。如今资金大规模撤离,只是早该发生的回归。 与此同时,中国的吸引力反而在上升。尽管受到贸易摩擦影响,但中国的外资项目仍保持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增外资企业同比增加16%,其中高端制造与新能源领域尤为突出。产业链完整、政策执行稳定、基础设施完善,这些优势让中国在波动中依然稳住了资本信心。对比之下,印度的短板显得更加明显。 印度的问题,不在于缺乏潜力,而是缺乏制度定力。政策随时可改、企业随时被罚、投资随时被卡,这样的环境让资本根本不敢长久停留。市场不需要口号,需要规则;外资不是靠感情投资,而是靠预期判断。 很多曾经在印度押下重注的机构,如今悄悄止损离场。那种“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中国”的论调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当一个国家的法律可以根据财政需要被重新解释,投资者的信心自然会蒸发。 今天的印度,像一座灯火通明但结构松散的大厦。外表依然热闹,内部的资金与信任却在慢慢流失。资本的撤退只是结果,真正的危机是信任的塌陷。一个市场可以靠宣传吸引投资,但不能靠宣传留住投资。资本离开的原因,不是恐惧,而是厌倦。那些年复一年反复听到的承诺,如今没人再信。 最后,金钱流向的地方,永远是真相的方向。印度花了十年讲故事,却忘了资本不听神话,只看账本。所以,繁荣的幻觉褪去后,留下的只有尴尬。资本走了,信任没了,故事也讲不下去了,不知道印度人会不会后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