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亲口承认:“当年拉中国入世是想用规则锁死中国,结果美国自己却爆了胎。”如今芯片围堵重演历史,欧洲港口堆满中国新能源车,数据证明围堵只会加速中国自研。 中国入世,前前后后谈了十五年,跟二十三个成员国逐一博弈,其中中美谈判更是难到极致。 克林顿当年为了说服美国国会批准协议,提出了三个策略,核心就是想通过让中国融入美国主导的体系,用规则约束中国,同时推进意识形态输出,让中国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还能趁机抢占中国市场。 他甚至放话,要是国会不批准,美国会后悔二十年,现在回头看,后悔的恐怕真的是美国。 中国入世之后的发展,完全超出了美国的预期。 美国原本以为能通过规则捆住中国的手脚,可他们没算到中国的学习能力和改革决心有多强。 入世前,中国只有一两百家国营贸易公司能做进出口生意,入世后放开了外贸经营权,所有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都能参与,一下子就把压抑多年的外贸积极性给释放出来了。 这就像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一样,中国的出口开始以每年二三十的速度井喷,中国制造慢慢摆满了美国超市的货架。 美国消费者倒是享了福,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压低了美国的通胀,让他们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东西,有研究说这相当于给美国消费者发了一万亿的隐形补贴。 美国企业也赚得盆满钵满,苹果、耐克把生产线搬到中国,成本降了三成,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回去,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年卖的车能占全球一半,高通的芯片八成以上都销往中国。 可美国没想到,自己的制造业会慢慢空心化,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工厂关门,曾经的汽车城底特律变成了“鬼城”,底层工人的岗位没了,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就是他们自己种下的苦果。 中国没满足于当“世界工厂”,而是借着入世的机会,一边赚外汇,一边默默搞产业升级。 别人以为中国只会生产衣服、袜子、玩具,可不知不觉间,中国在高铁、光伏、家电等领域都做到了世界领先。 美国慢慢发现不对劲,中国不仅没被西化,反而在经济上越来越有竞争力,于是就开始反悔,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就开始频繁发起贸易摩擦,说中国占了美国的便宜。 可他们忘了,当年的协议是双方自愿达成的,中国做出的承诺都一一兑现,而美国从中获得的利益一点也不少。 现在翻脸不认人,本质上就是霸权思维在作祟,见不得别人发展好。 回头看这几十年的历史,美国对中国的策略其实一直没变,就是想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中国发展,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 当年用规则围堵,现在用技术封锁,可每次都事与愿违。 核心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发展决心,也搞错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逻辑。 中国从来不是被动接受规则的一方,而是主动适应、积极参与,甚至在很多领域开始制定新的规则。 中国的市场规模太大了,足够支撑起本土企业的研发和迭代,哪怕外部市场受限,国内市场也能让企业活下去、长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