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就在昨天 英国正式宣布 10月28日,环球时报消息,英国政治评论员萨米·哈姆迪访

就在昨天 英国正式宣布 10月28日,环球时报消息,英国政治评论员萨米·哈姆迪访美时,因发表批评以色列的言论遭吊销签证,并以非法滞留为由逮捕,美方高官明确表示其被捕与言论直接相关。 10月26日,英国评论员萨米·哈姆迪在旧金山机场被捕,美方先吊销其签证,后以“非法滞留”定性,一名高官表示“逮捕原因是其批评以色列的言论”。这一司法事件虽表面简单,却直接揭示了美国“言论自由”的虚伪性,也暴露了美以关系优先于法律的核心逻辑。 哈姆迪10月19日持合法签证入境美国,计划开展巡回演讲。24日美国国务院吊销其签证,25日他在加州完成一场演讲后,26日上午在旧金山国际机场被移民海关执法局拘押。美方对外宣称拘押理由为“非法滞留”,一名不愿具名的高官透露,言论是关键原因。 有一关键细节未被多数媒体关注:推动此次逮捕的并非美国官方主动发起,而是极右翼人士劳拉·卢默的定向施压。 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将卢默界定为“极端主义者”,其长期关注哈姆迪动态,多次向国务院和国土安全部投诉,称哈姆迪“支持哈马斯”。 值得关注的是,卢默此前反对加沙受伤儿童赴美治疗,此后美国便暂停对加沙地区人员的签证发放。 有观点认为哈姆迪的言论可能涉及恐怖主义,梳理权威报道可见,哈姆迪在2023年巴以冲突爆发初期曾呼吁“欢庆胜利”,但2024年明确表示“10月7日的事件不合理,却是巴勒斯坦人被压迫的结果”。 此类带有反思的批评在西方舆论场并不罕见,却在美国引发司法介入,背后反映出美以关系的特殊属性。 理解这一现象需回顾美以关系的核心原则:批评以色列属于敏感红线。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因批评以色列政策多次被以色列拒签,但在美国本土未因言论受到打压。哈姆迪事件表明,这一红线已延伸至美国境内,且执行强度超过以往。 需要警惕的是,哈姆迪事件并非个例,而是美国签证审查扩大化的具体表现。今年以来,美国已对5500万有效签证持有者启动审查,将“反美活动”纳入审查标准。 南非驻美大使易卜拉欣·拉苏尔已被驱逐,巴勒斯坦部分官员签证遭拒导致巴总统阿巴斯无法出席联合国大会,“签证政治”已成为美国打压异见的工具。 从军事和地缘视角分析,美国此时强化对以色列的言论保护存在明确现实考量。当前美国在中东的军事部署处于调整阶段,第六舰队在中海保持两艘航母部署规模,需以以色列作为前沿战略支点。 若放任批评以色列的言论传播,可能影响美国民众对援以政策的支持度,进而对军事部署的民意基础形成冲击。 对比历史案例,美国对盟友的袒护从未如此直白。上世纪90年代,法国评论员批评美国对伊拉克制裁,仍可在美国正常开展演讲;2003年德国学者批评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未出现签证被吊销的情况。 以色列的特殊性源于美国的长期投入,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数据显示,1948年以来美国对以援助累计超3000亿美元,2025年计划提供38亿美元军援,大规模投入使以色列成为美国盟友中的特殊存在。 美国“言论自由”存在前提条件,即不得触碰核心利益。“水门事件”中记者能够揭露总统丑闻,源于媒体监督符合美国制度纠错需求; 批评以色列则涉及宗教、选票、军事等多重核心利益,美国犹太游说集团的影响力尤为突出,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犹太社团捐款占共和党竞选资金的18%、民主党的15%。 事件发酵后,英国外交部的回应颇具深意,仅表示“与亲属及美方保持联系”,未提及抗议。英国通常重视公民海外权益,2024年一名英国商人在伊朗被拘后,英国外交大臣曾直接召见伊朗大使。此次沉默表明英国清楚美以关系的重要性,不愿因一名评论员与美国产生分歧。 从国际影响来看,哈姆迪事件正在削弱美国的“民主叙事”。以往美国常批评其他国家“压制言论”,此次因言论逮捕外国公民的行为,已引发欧盟人权委员会关注,其表示将“关注言论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对中东国家而言,该事件进一步显现美国的双重标准——沙特记者卡舒吉遇害案未获明确追责,批评以色列却遭到严厉处置。 哈姆迪的现状引人关注,其妻子向CNN表示,哈姆迪被捕后无法会见律师,也不能与领事取得联系,处于“完全与世隔绝”状态。此类程序违规进一步印证美国此次行动的政治化本质,若为合法拘押,无需回避律师介入及领事接触。 哈姆迪事件是一场明确的政治行动:以司法手段打压异见,以签证工具维护盟友利益,以沉默回应外界质疑。这一事件不仅使美国“言论自由”的表述沦为笑柄,更反映出国际政治中规则服务于核心利益的本质。当批评特定国家的言论成为逮捕理由时,此类“自由”已偏离其本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英国一评论员因批以言论在美被吊销签证 遭到逮捕 2025-10-28 20:47·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