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湾评论员郭正亮说的非常明确,大陆不要让连战、马英九、宋楚瑜、郑丽文等人忽悠了。

台湾评论员郭正亮说的非常明确,大陆不要让连战、马英九、宋楚瑜、郑丽文等人忽悠了。他们只想两岸维持和平,从不谈统一,拖延时间,多赚点大陆钱。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陆领导人必须解决台湾回归问题,不能再拖了。 连战2005年“破冰之旅”开启的两岸经贸合作,确实带来了ECFA等协议下的经济红利。但仔细分析其政治逻辑:马英九执政八年期间,两岸签署23项协议全部限定在经济文化领域,刻意回避政治对话。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点——每次两岸关系紧张时,总有人抛出“两岸企业家峰会”“民间交流论坛”等议题转移焦点。 数据显示,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从2008年的800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1800亿美元,但政治互信却未见同步提升。这种“经热政冷”的畸形格局,恰恰印证了郭正亮的判断:某些人将两岸关系工具化,把和平当作永久维持现状的护身符。 回顾1990年代两岸关系,李登辉初期也曾抛出“两岸和平共荣”论调,但1999年突然抛出“两国论”。这种历史教训表明,缺乏统一目标的和平进程极易被逆转。 更近的案例是香港:2014年非法“占中”事件证明,经济融合若未配合政治认同建设,反而可能为分裂势力提供操作空间。 与国际经验对比:德国统一前,西德政府对东德始终明确“一个德国”目标,拒绝将经济合作与政治统一剥离。这种战略定力,正是当前两岸关系中所欠缺的。 分析马英九等人“不独不统不武”政策背后,可见清晰的美国战略印记。美国智库“2049计划研究所”长期与台湾地区政治人物保持互动,其核心思路正是“以和拒统”。 在两岸经贸热络的2008-2016年,美国对台军售反而创下140亿美元新高。这种“左手给糖右手卖刀”的操作,暴露了和平幌子下的安全困境。 国民党内部分人士的两岸论述,本质是选举考量的产物。根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数据,岛内支持“永远维持现状”的民意从2015年的60%降至2025年的38%,但政治人物仍被这部分选民绑架。更现实的是资源分配——两岸经贸利益多被特定集团垄断,形成“买办经济”模式。 郑丽文近期提出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虽看似进步,但仔细分析其倡议:强调“民主程序”“共识决策”,实则设置无限期前置条件。这种“缓统”策略,与民进党的“缓独”异曲同工。 对比1980年代中美建交时的智慧:当时美方承诺“断交、废约、撤军”,但台湾地区某些人现在却要求大陆“给和平、给利益、不给统一”。这种不对称期待,显然不符合政治现实。 郭正亮的警示背后,是解放军实力质变提供的底气。2025年台海军力对比显示,大陆在战机、舰艇、导弹等领域已形成压倒性优势。但值得思考的是:军事优势是否应转化为统一动力?参考1996年台海危机教训,当时因实力不足被迫“鸣金收兵”,现在是否可能重蹈覆辙? 更深层的是时机考量,2027年解放军建军百年、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关键节点是否应与统一进程衔接?某些台湾政治人物正是看准大陆的发展节奏,故意拖延以待变局。 俄乌冲突后国际秩序重组,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这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战略窗口。但某些台湾地区人士鼓吹“等美国收拾完俄罗斯再聚焦亚太”,这种拖延战术充满冒险性。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可提供参照: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使台湾问题冻结,1979年中美建交又创造解决机遇。当前国际格局震荡期,恰是打破僵局的最佳时机。 两岸经贸额虽创历史新高,但需警惕“经济依赖代替政治认同”的陷阱。台商在大陆赚取利润回流台湾后,部分资金转而支持“台独”活动,这种“吃饭砸锅”现象值得警惕。 更根本的是产业竞争关系变化,大陆半导体国产化率已达45%,新能源汽车全球份额突破60%,这种产业升级使台湾经济筹码价值下降。继续幻想“以经拒统”,将错过最后谈判时机。 台湾地区某些人利用“和平”话语塑造民意,将统一污名化为“吞并”。但大数据分析显示,30岁以下台湾青年西进发展意愿达42%,这种“用脚投票”才是真实民意。 大陆方面需要创新叙事方式。通过两岸婚姻(已超38万对)、台生就业(年增15%)等鲜活案例,展现统一对个体的实际利好,打破被扭曲的舆论垄断。 《反分裂国家法》实施近二十年,但配套细则尚待完善。可考虑制定“国家统一推进条例”,明确和统与武统的触发条件,使某些人无法再利用法律模糊空间。 借鉴美国历史经验:林肯在内战前通过《反脱离联邦法》,为维护统一提供法律武器。这种未雨绸缪的立法智慧,值得当下参考。 郭正亮的警示犹如暮鼓晨钟,提醒大陆方面需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增强历史主动。真正的和平必须导向统一,否则就是变相的分裂。两岸关系已到十字路口,是继续被“和平”幻象迷惑,还是朝着统一目标稳步推进?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中华民族复兴的成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