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最近的言论,值得我们关切: 他表示中国是强大的国家,但是美国并不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最近的言论,值得我们关切: 他表示中国是强大的国家,但是美国并不会屈服于中国,也不希望中国主宰一个大陆; 另外他还表示,美国不会为了跟中国达成贸易协议而把台湾作为一个筹码,用来换取从中国获得的相关好处; 最后他还表示,美中关系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该由中国主导其发展方向。 从鲁比奥的发言可以看出,老美对中国还是坚持一种对抗思维,而不是合作思维,所以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是竞争关系,甚至是战略层面上的竞争关系。 但这个关系的发展方向,不该由中国来主导。这三句话连在一起,就像三记重锤,彻底敲碎了那些对中美关系还抱有幻想的人的期待。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分歧,而是一种赤裸裸的对抗宣言。 我们不妨拆解一下这番话背后的深意。当鲁比奥说“不允许中国主宰一个大陆”时,他到底在害怕什么?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霸权焦虑”。美国自二战以来,就一直扮演着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尤其是在西半球,它奉行“门罗主义”,绝不允许任何域外大国插足。 现在,它把这种思维模式投射到了亚洲,它害怕的不仅仅是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更是害怕一个由亚洲国家自主主导、不受美国控制的秩序出现。 这就像一个习惯了当班级老大的孩子,突然看到另一个同学成绩越来越好,人缘越来越广,他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如何合作,而是如何打压,生怕自己的地位被取而代之。这种思维,决定了美国看待中国崛起的眼光,必然是充满敌意和戒备的。 而关于台湾问题的表态,则更是充满了战略算计。鲁比奥说“不会把台湾当筹码”,听起来似乎很有原则,很讲道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更像是一种高明的“价值捆绑”。 如果说把台湾当成筹码,意味着它还有被交易的可能,那么现在,美国试图将其塑造为一个不可动摇的“价值观堡垒”,一个“民主对抗威权”的前线。 这样一来,台湾就从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变成了一个必须死守的“战略支点”。美国的目的,恰恰不是为了让台湾变得更好,而是为了让它成为一颗钉子,牢牢地钉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持续不断地消耗中国的精力、资源和战略耐心。 这盘棋里,台湾的民众福祉和未来,从来都不是美国优先考虑的事项,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其地缘战略上的可利用性。 最后那句“关系不该由中国主导”,则彻底暴露了美国的真实心态。它承认中美关系很重要,但它想要的,是一种“我主导,你配合”的不平等关系。美国习惯了制定规则,让全世界都遵守它的规则。 当中国崛起,开始提出自己的方案,比如“一带一路”、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它无法接受一个平起平坐的伙伴,更无法接受一个在某些领域甚至可能超越自己的竞争者。所以,它要在所有领域——从科技、经济到意识形态——与中国展开竞争,目的就是要夺回话语权和主导权。这种“我必须永远是老大”的心态,才是导致中美关系从合作走向竞争的根本原因。 鲁比奥的这番言论,其实并不是他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华盛顿精英圈子里一种日益成为共识的观点。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在对华强硬这件事上,已经达成了高度一致。 他们或许在具体策略上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延缓、甚至阻止中国的崛起进程。这种对抗思维,已经渗透到了美国政策的方方面面,从芯片禁令到贸易关税,从拉拢盟友到军事部署,无一不是在为这场长期的战略竞争做准备。他们已经把中国定义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这个定位,就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合作都将是表面的、有条件的,而竞争和遏制才是底色。 面对这样一种毫不掩饰的对抗姿态,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幻想对方回心转意显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好自己的事。 当美国试图在科技上“卡脖子”时,我们就要加速实现自主创新;当美国试图在经济上“脱钩断链”时,我们就要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当美国试图在舆论上抹黑我们时,我们就要用事实和行动,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 这场竞争,比拼的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实力,更是战略定力和民族韧性。谁的内部更团结,谁的决策更长远,谁就能在这场世纪博弈中占据主动。 鲁比奥的宣言,像一声号角,吹响了中美关系新阶段的序幕。这个阶段,没有了过去的温情脉脉,只剩下冷冰冰的现实利益和战略博弈。这或许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但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秩序尚未建立。 在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中,中美两国将如何相处,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福祉,更将决定整个世界的未来走向。 那么,在这场看似无法避免的竞争中,是否存在一条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智慧之路?我们又该如何在捍卫自身利益的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建设性的力量?这或许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时代之问。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