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业里流传着一句话:证书满天飞,业绩最金贵。这话一点不假。眼下市场真实情况是:
一边是普通证书(比如二建建筑单证)因为太多人考,有可能倒贴钱给企业缴社保;
另一边是带符合资质申请要求业绩的证书,价格一路涨到让人咋舌,企业拿着钱都难找合适的人选。
这种局面,根源就在证书的含金量差距太大。
普通证书市场上存量很大,尤其是建筑这类的大众专业,企业根本不缺;而带业绩的证书不仅数量少,还能直接解决企业资质升级的关键问题。
特别是2024年新规落地后,所有资质申报业绩必须录入四库一平台,并且至少达到B级以上标准,彻底堵死了过去那种纸上谈兵的造假路子。
现在平台上能查到的真实合规业绩,尤其是高等级的,几乎成了熊猫级别的稀有资源。
企业为了抢这类证书,早就开出高价佣金。那些手里握着两个以上符合要求业绩的持证人,基本不用自己找买家,中介天天追着跑。
道理很简单:这些业绩是企业新办资质时,用来证明技术负责人能力的核心材料。没有这些硬核条件,企业连资质申请的门槛都跨不进去。
不过高价背后也藏着真风险。光有证书不够,得看业绩是否经得起查。
现在每个项目都实行终身责任制,业绩越漂亮,责任越重大。
有些人以为自己是喝茶经理,挂个名就能混过去,但真出了问题,签字的人跑不掉。
反而是那些真正做过项目经理的人,对风险有把控能力,既敢签也敢担。
行情变化反映的是行业规则的升级。早些年只要有个证书就能吃香喝辣,后来变成唯一社保才有竞争力,现在必须实打实把项目干好、把业绩录进系统才算数。
未来几年,这种趋势只会更明显。那些能把优质项目合规录入平台的持证人,才是真正掌握主动权的人。
如果你现在还在项目经理岗位上,千万别小看手头项目的价值。该争取的业绩要争取,该规范录入的流程必须走到位。
这年头,证书本身已经不够用了,能证明你真刀真枪干过项目的业绩,才是未来行走行业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