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这次没有指向中国,没想到!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前往马来西亚、出席东盟峰会前说,菲律宾

这次没有指向中国,没想到!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前往马来西亚、出席东盟峰会前说,菲律宾“将继续在国际场合倡导开放、包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主张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 风向好像真的变了。就在大家习惯了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南海问题上言辞激烈、频频点名中国的常态时,他突然换了一副面孔。在前往马来西亚出席东盟峰会前,马科斯发表了一番讲话,内容听起来“中规中矩”,甚至有些四平八稳。 他说菲律宾将“继续在国际场合倡导开放、包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主张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这番话,要是放在以前,可能根本不会引起太多注意,但这一次,却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那个熟悉的“硬汉”去哪了?怎么一句话都不提中国了? 要知道,在过去的一年多里,马科斯在南海问题上的表态,可不是现在这个调调。他曾在各种场合,毫不客气地指责中国的“灰色地带策略”,强调菲律宾不会屈服,甚至多次把2016年的所谓“南海仲裁裁决”挂在嘴边,作为自己立场的法理依据。 他的每一次发言,几乎都像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绝不退让,并且已经做好了与强邻硬碰硬的准备。这种高调的对抗姿态,让南海的紧张局势持续升温,也让中菲关系降到了冰点。 但这一次,画风突变。马科斯的讲话里,没有了直接的指责,没有了具体的点名,只剩下了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外交辞令。“开放、包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句话谁听了都说不出错,但也听不出任何针对性。 “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更是所有国家在公开场合都会标榜的立场。这种从“点名批评”到“泛泛而谈”的转变,语言表述上没有任何刺激性,就像一头扎进了水里,没了声响。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直接的原因,恐怕与菲律宾即将扮演的新角色有关。菲律宾已经确认,将担任2026年东盟轮值主席国。这个身份,分量可不轻。 东盟的核心精神是“协商一致”和“不干涉内政”,轮值主席国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充当一个中立的、受人尊敬的协调者,而不是一个挑起争端的“刺头”。 如果马科斯继续在公开场合高调对抗中国,那他如何去调解东盟内部其他成员国与中国的分歧?他又如何能赢得东盟大家庭的信任,去主持一场和谐、成功的峰会?为了两年后那个更重要的舞台,现在主动降降温,表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无疑是一笔精明的政治投资。 这就像一个班级里最爱跟同桌吵架的学生,突然被老师任命为班长,他总得先收敛一下自己的脾气,才能让其他同学服气。 但如果说,仅仅是为了一个两年后的主席国职位,就完全改变自己的外交策略,似乎又有点小看了马科斯。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他看清了某种“大势所趋”。 这个“大势”,既有来自菲律宾内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现实。从内部看,持续的对抗并没有给菲律宾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反而影响了经济。 中国是菲律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之一,关系搞僵了,受苦的还是本国的企业和老百姓。菲律宾的商界早已怨声载道,呼吁政府缓和关系,把重心放回经济发展上。 从外部看,马科斯政府可能也意识到,完全依赖美国的安全承诺,并不靠谱。美国虽然口头上支持菲律宾,但真要为了南海的一些岛礁,与中国这个核大国发生直接冲突,华盛顿恐怕也得掂量掂量。菲律宾终究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不是下棋的人。 当棋子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被牺牲时,自然会开始为自己寻找更多的生存空间。与一个搬不走的强大邻居共存,才是最现实的选择。这种清醒的认知,让他不得不从纯粹的对抗,转向一种更灵活、更务实的平衡策略。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马科斯的这次转变看得过于简单。这很可能是一种战术上的调整,而不是战略上的投降。他的核心诉求并没有变,只是换了一种更温和、更符合外交礼仪的方式来表达。 他不再用大喇叭喊话,而是回到了谈判桌前,用“国际法”和“规则”这些大家都能接受的语言,来为自己争取利益。这就像两个拳击手,在打了几个回合的猛攻之后,决定回到自己的角落,喝口水,喘口气,重新思考下一步的打法。 这突如其来的“降温”,让南海的波涛暂时平息了一些,也给未来的走向留下了巨大的悬念。这究竟是马科斯政府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转向,还是仅仅为了应对特定局势的权宜之计? 这种“中规中矩”的表态能持续多久?当中菲双方再次在海上相遇时,是会继续保持克制,还是会重新回到剑拔弩张的状态? 那么,您认为,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这种“以退为进”的外交策略,是化解危机的有效智慧,还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的软弱表现?南海的未来,究竟是走向对话与合作,还是依然在对抗的边缘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