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突然宣布 10月25日消息,美国通用汽车24日宣布裁员200多人,基本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理由是“业务状况”;前一天里维安刚裁了600多人,占员工总数4.5%。 这事儿来得有点突然,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这已经不是哪家公司经营不善的个案了,这分明是美国整个汽车圈拉响了“集体过冬”的警报。 你看看,前一天,造车新势力里维安刚挥刀砍掉了600多个岗位,占员工总数的近5%;后一天,百年老店通用汽车就跟进,裁了200多名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 俩公司,一个代表着未来,一个代表着过去,却在同一时间做了同样的选择,这背后的寒意,足以穿透屏幕。 通用汽车的操作尤其让人玩味。它可不是快破产了,恰恰相反,它今年三季度光净利润就赚了25亿美元,手里有钱,账面漂亮。可就是这样,裁员的大刀一点没犹豫。 为什么?因为它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全年要削减20亿美元的成本。赚钱归赚钱,但未来的仗更烧钱,尤其是向电动车转型的这场仗,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建电池厂、研发新平台、搞自动化生产线,哪一样不要天文数字的投入?所以,即便现在日子过得去,也得勒紧裤腰带,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而裁员,永远是企业降本增效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的法子。这次被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听起来是技术骨干,但可能也预示着,通用正在用更高效的方式,比如人工智能,来替代一部分传统的设计工作流程,这背后藏着的,是更深层次的产业变革。 如果说通用是“未雨绸缪”,那里维安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家公司本来就被看作是特斯拉的有力挑战者,但现实却给了它一记又一记重拳。 它一直在亏钱,靠烧投资人的钱过日子,这本来是新势力的常态。但坏消息接踵而至:联邦政府的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这个能直接刺激销量的“大红包”,眼看着就要到期了,续不续还是个未知数。 更致命的是,它自己下调了全年的交付预期,意味着卖出去的车会变少,收入会更难看。钱在烧,收入在降,融资环境又在变差,再不裁员止血,这把火可能很快就烧到自己的核心了。里维安的裁员,是求生本能的体现。 这股寒潮,远不止于通用和里维安。福特汽车之前也宣布了裁员,并且推迟了部分电动SUV的生产计划,理由是“要更好地匹配市场需求”。翻译过来就是:电动车太贵,消费者不买账,我们卖不动了,先缓缓。 就连财大气粗的Stellantis,也就是克莱斯勒的母公司,CEO也多次公开警告,由于电动车转型成本高昂和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正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整个美国车圈,仿佛被一片乌云笼罩,曾经的豪言壮语,现在都变成了小心翼翼的“降本增效”。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电动车的未来是假的吗?未来可能是真的,但通往未来的路,比想象中要崎岖得多。首先,电动车转型本身就是一场“烧钱大赛”。 传统车企需要一边维持燃油车的利润来“输血”,一边投入巨资去搞电动化,这种左右手互搏的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其次,消费者的热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高利率让车贷成本飙升,而充电桩的普及速度和便利性,依然是个老大难问题。很多人想买电动车,但一想到这些现实问题,就又缩了回去。 而真正让他们感到彻骨寒意的,可能还是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压力。中国的电动车,以比亚迪为代表,已经在国内市场把合资品牌打得节节败退,现在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开始进军东南亚、欧洲,甚至南美。它们的技术迭代快,成本控制能力强,产业链完整得可怕。 美国车企在自己的地盘上,靠着关税壁垒还能喘口气,但放眼全球,它们发现自己正在被一个更年轻、更凶猛、更高效的对手超越。这种压力,最终会传导回国内,变成对成本、对效率、对利润的极致苛求。 这场“集体过冬”,其实是一次残酷的洗牌。它洗掉的,不仅仅是多余的岗位,更是过去那种粗放式增长、高枕无忧的舒适区。车企们终于意识到,未来的竞争,不是比谁的车更酷,而是比谁能用更低的成本,造出更好的车,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活下来。 通用裁掉设计工程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未来,AI会不会替代更多白领工作?当效率成为唯一的标准时,人的价值又该如何体现? 那么,问题来了。各位朋友,你们觉得这波裁员潮,只是汽车产业转型阵痛的必然阶段,还是一个更危险信号的开端?当AI开始抢走工程师的饭碗,当中国电动车兵临城下,美国车圈的“冬天”,会持续多久,又会有多冷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