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通透的一段话:“你活着的时候,没有几人在意你。你死了以后,也没有几个人记住你。所以,请你记住,除了生病以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情绪带给你的,并非真实存在。 你现在要在乎的,无非三件事。你的钱、你的健康、你内心的平静。不要相信压力会转化成动力,你的压力只会转化成病历。保持快乐的秘诀,无所谓,爱谁谁,没必要,不至于。” 凌晨三点,我在公司洗手间吐出了今晚的第三杯咖啡。镜子里的人双眼通红,领带歪在一边,像条上吊的绳索。手机屏幕上,总监的消息还在跳动:“方案明早必须交。” 就在半小时前,我还在为同事老张的离职愤愤不平。他勤勤恳恳二十年,离职时连个送行会都没有。行政部说:“最近大家都忙。” 可当我吐完那口带着血丝的咖啡,突然就笑了。老张离职第三天,他的工位就坐上了新人。这个项目就算做成了,获奖名单上最多添个“等”字。就像海边沙堡,潮水一来,了无痕迹。 父亲去世三周年,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去扫墓。母亲指着相邻的墓碑说:“瞧老李头,当年多威风,现在除了他那个痴呆的老伴,谁还记得?” 这话像把手术刀,剖开了我三十五年的人生。读书时怕考不好,工作时怕被淘汰,结婚后怕比不上邻居。除了病痛,所有痛苦都是自己用情绪捏造的。 我开始实践“爱谁谁”哲学。 总监再催方案,我回:“身体不适,明天交。”他竟然说:“好好休息。”原来世界不会因为我说“不”就崩塌。 同学群里攀比收入,我直接退群。三个月后,只有两位老同学私下问我:“最近还好吗?” 以前妻子总抱怨我不够上进,现在看我每天准点下班浇花做饭,反而温柔了许多。“你现在这样,”她顿了顿,“挺好。” 我把烟戒了,酒局推了,每周必去爬山。体检报告上的脂肪肝从重度转为轻度时,主治医师很惊讶:“怎么做到的?” 我说:“想通了。” 上个月公司裁员,整个部门人心惶惶。我主动申请调去清闲的岗位。她画的《我的爸爸》里,我终于不是捧着电脑的侧影。 昨天路过原单位,新来的项目经理正对着下属咆哮。那年轻人唯唯诺诺的样子,像极了四年前的我。 老张听说我的近况,特意约我喝茶。他在郊区开了家盆景店,手上沾着泥,眼里却有光。“早知道四十岁就该想通,”他修剪着一株罗汉松,“白受了二十年罪。” 是啊,我们总以为自己在建造丰碑,其实不过是在沙滩上堆城堡。潮汐终会抹平一切,重要的是堆城堡时快不快乐。 今晚给女儿读《小王子》,她问:“爸爸,你会像飞行员一样忘记玫瑰吗?” 我指指窗外:“你看,天上的星星,有的亮有的暗,但夜空从不在意。我们就像星星,存在过就好,不必非要成为最亮的那颗。” 她似懂非懂,但在我怀里睡着了,呼吸平稳。 母亲现在常来我家吃饭,她说:“看你不再皱着眉头的模样,比什么都强。” 其实人这一生,真正要在乎的本来就很少。银行余额够用,体检报告干净,晚上能睡得着。这就赢了绝大多数人。 就像此刻,窗外月光如水,妻子在追剧,女儿在安睡。我泡着脚,翻着闲书。 苏轼《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们常常高估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分量,由此产生了无数“面子”上的痛苦。 当我们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短暂,反而能让人从“别人会怎么看”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一种深刻的自由。 其实,生命的“重”在于其仅此一次的经历,而“轻”在于其在宇宙中的微末痕迹。 寒山禅师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我们所痛苦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抗拒和由此滋生的恐惧、焦虑与愤怒。 学会观察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反应,而非被其奴役,是远离痛苦的根本途径。 佛说:“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钱:代表生存的底气与选择的自由,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健康:是承载一切的肉身载体,没有它,万事皆空。 内心平静:是精神的归宿,是面对外界风雨时的不动内核。 人活一辈子,其实无非这三件事。聚焦于此,能过滤掉生活中90%以上的噪音。 老话讲:“身病好治,心病难医。” 有多少疾病是因为不切实际的挑战,持续、过度的压力,从而透支身心,导致焦虑、抑郁、失眠以及各种心身疾病。 殊不知,真正的动力源于内在的热爱、清晰的目标和正向的激励,而非源于恐惧和压迫。 《新唐书》:“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无所谓、爱谁谁、没必要、不至于。 这十二字秘诀,是精神上的“断舍离”。 对结果保持豁达,尽人事,听天命;建立强大的心理边界,不被他人的评价所捆绑;停止无谓的内耗与争辩;对小事进行降维处理,不放大负面感受。 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言:“财富和名声,只是海水,喝得越多越觉得渴。而心灵的宁静,是生命甘甜的泉水。” 当我们开始真正地为自己而活,活在当下,活在那份由自己亲手创造的、踏实而安宁的日常里。 这,便是最通透、最有力的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