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民日报这段话治愈了: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没什么资源和背景,没什么太多的文化,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的话,那你就 多鼓励他,认可他,多表扬他,多理解他,多支持他。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强行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好一样。记住: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 我是在父亲的修鞋箱旁长大的。那个掉漆的红木箱子,像我们这个家的全部根基。父亲总是弓着背,锥子扎透鞋底时,他会发出“嗯”的一声,像把所有的疲惫都钉进掌心里。 “爸,数学又没及格。”十四岁那年,我把卷子递给他,手指在59分的红字上发抖。隔壁传来王叔的吼声:“又考这点分!老子天天搬砖供你上学!”接着是孩子的哭声。 父亲放下锥子,用满是老茧的手抹平卷子的褶皱。“比上次多了一分。”他指着上次的58分,“看,在进步。” 就这一句话,让我在深夜的煤油灯下,把错题抄了二十遍。 母亲走得早,父亲又当爹又当妈。他没什么文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却有一套自己的道理。我高考落榜那天,躲在屋里三天没出门。第四天清晨,父亲敲开门,把一套《平凡的世界》放在我枕边。 “书店老板说,”他搓着手上的胶水渍,“这里面有咱老百姓的活法。” 我翻开书,扉页上是他求人写的:“我儿不平凡。” 就是这五个字,让我背上行囊去了省城。在建筑工地搬水泥时,在食堂被克扣工资时,在因学历低被嘲笑时,我总会想起父亲钉鞋掌的样子。一锤一锤,把破碎的鞋跟修得比新的还结实。 十年后,我开了家小小的装修公司。接第一单生意那天,父亲来看我。他摸着公司执照上我的名字,像摸着一件珍贵的皮革。 “真好,”他眼里有光,“比修鞋好。” 去年春节,我们爷俩喝酒。隔壁王叔家又传来吵闹声。他儿子创业失败,正在挨骂。父亲抿了口酒,轻声说:“你知道吗?当父母的,就像修鞋的。孩子是只鞋,你只能顺着他的纹路来,不能硬掰。” 这话让我想起客户李总。他毕业于名校,把儿子送进国际学校,可那孩子上次竟对我说:“叔叔,你比我爸强,他从来不问我开不开心。” 今夜,我给即将高考的女儿辅导功课。她突然问:“爸,如果我考不上985,你会失望吗?” 我看着她青春的脸庞,想起父亲的话。我说:“你考满分,是我的女儿;考零分,还是我的女儿。爸爸只要你尽力,就像你爷爷,从来没要求我必须成为什么人。” 她哭了,哭得像当年那个考59分的孩子。 其实哪有什么教育秘诀?不过是把父亲给我的,传下去罢了。不把生活的苦揉进孩子的心里,不用焦虑的绳索捆住他们的翅膀。就像修鞋,急不得,吼不得,要顺着针脚慢慢来。 窗外月光如水,父亲的修鞋箱静静立在墙角。我忽然明白,这个没读过几天书的老人,早把最深的学问都钉进了千层底里。爱一个孩子,就是让他按自己的节奏走,无论快慢,你都等在终点,带着同样温暖的笑容。 就像他常说的:“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孩子快不快乐,只有心知道。” 中国古训:“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一个被充分接纳和肯定的孩子,内心会充满阳光,拥有抵御人生风雨的坚韧力量。 犹如纪伯伦曾说:“孩子只是借由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为你而来。” 我们望子成龙,却常常忘了,他们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成熟。 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根源在于承接了父母无法处理的“情绪垃圾”。教育的第一步,是父母的自我觉察和情绪管理。 给孩子一个情绪稳定的家庭环境,远比给他锦衣玉食更重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生境界:顺应天性,各得其所。 父母的智慧在于,成为孩子可以随时停靠的港湾,而不是束缚其飞翔的牢笼。 为人根基:恪守本分,家庭和睦。 “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 这十六个字,是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担当与修养: 穷不怪父: 人应自立,自己的人生责任在自己。 孝不比兄: 孝顺是各自的本分,不是一场竞赛。 苦不责妻: 伴侣是生命的战友,苦难来临时更应互相扶持。 气不凶子: 孩子是最弱的,不应成为我们情绪的出口。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为父母,我们无需成为完美的“园丁”,按照自己的设想去“修剪”孩子。 我们更应像一片肥沃的土壤、一缕温暖的阳光、一场及时的甘霖,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然后,怀着敬畏与祝福,静待每一朵独一无二的生命之花,绽放出它自己的姿态。 守住这四条,一个家的“风水”就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