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说出这个“战争时间表”的,不是什么智库分析师,而是美国空军机动后勤司令部司令迈克

说出这个“战争时间表”的,不是什么智库分析师,而是美国空军机动后勤司令部司令迈克·米尼汉上将。 这位掌管着美国空军全球运输、加油和医疗后撤大权的四星上将,不止一次在内部备忘录和公开场合,用近乎命令的口吻,让他的部下做好准备,目标就是2025年。 他甚至直言,他的直觉告诉他,我们就要开战了。这种把两个核大国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像设定闹钟一样精准地公之于众的做法,瞬间点燃了舆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示警”了,更像是在给全球紧张局势火上浇油。 很快,连美国自己的媒体都看不下去了。《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只是其中一个声音,但标题足够震撼。文章的逻辑很直接:这种煽动性的言论,除了制造恐慌和敌意,没有任何好处。 它会让双方的决策者都陷入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陷阱里。 你天天喊狼来了,天天准备打狼,最后可能连一只路过的狗都会被当成狼给打了。 这种言论正在侵蚀本就脆弱的战略互信,把外交的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小。说白了,美国媒体这是在担心,自家的将军正在把所有人都往悬崖边上推。 米尼汉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反弹,还在于他的身份。他不是负责战略规划或情报分析的官员,而是一个后勤司令。后勤是什么?是战争的血液和骨骼。 一个负责“运粮草、送弹药”的将军,如此高调地谈论开战时间,这传递出的信号非常不寻常。这表明,在美国军方的某些层面,战争的准备已经从“可能性”研究,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这就像一个城市的消防局长,天天在电视上公开预测哪条街哪天会着火,还让所有消防员24小时待命。这到底是负责任的预警,还是在制造不必要的恐慌? 更有意思的是,米尼汉并非孤例。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海军上将也在国会听证会上表达过类似的担忧,声称中国的行动表明,它正在为2027年前具备武力攻台的能力做准备。 一时间,美国军方的“鹰派”声音此起彼伏,仿佛一场大战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另一边,美国政府的文官领袖们,从总统拜登到国务卿布林肯,却又在反复强调要为中美关系加装“护栏”,要沟通,要避免误判。 这种军方和政府之间,或者说“鹰派”与“鸽派”之间看似矛盾的表态,让外界看得云里雾里。这到底是在唱红白脸,还是美国内部对华政策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撕裂? 这种撕裂感,恰恰是当前中美关系最危险的地方。当一方的高层将军们公开谈论战争时间表,而另一方看到的则是实实在在的军事部署、军售法案和频繁的联合军演时,任何关于“护栏”的承诺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中国会如何解读这些信号?恐怕很难将其视为善意的提醒。 这更像是一种极限施压,一种心理战。你越是喊着我准备要打你了,我就越要加紧准备,以防你真的动手。这种螺旋式的升级,正是历史上许多大规模冲突爆发前的经典剧本。 《纽约时报》那篇评论文章,虽然标题是“呼吁中国”,但字里行间,其实更多的是对美国自身的一种警告。它害怕的是,当战争的机器一旦启动,就可能不再受任何人的控制。 两个核大国之间的战争,没有赢家,只有相互毁灭。这已经不是一场关于输赢的博弈,而是一场关于生死的抉择。媒体们担心,那些鼓吹战争的强硬派,可能根本没有真正计算过战争的代价,或者说,他们高估了自己控制局势的能力。 这场由“2025年开战”的预言引发的争论,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当今世界,大国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是应该通过不断秀肌肉、划红线来威慑对方,还是应该通过建立信任、寻求共识来避免冲突? 当言辞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武器,当预测被用来塑造现实,和平的底线到底在哪里?米尼汉的备忘录,或许真的只是为了让他的部队保持警惕。但当这份备忘录被公之于众,它所产生的影响,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准备的范畴,变成了一颗投入国际舆论场的重磅炸弹。 这颗炸弹最终会炸醒更多人,让大家远离悬崖,还是会成为点燃导火索的那颗火星?这个问题,恐怕不只是中国需要思考,美国,乃至全世界,都需要给出一个答案。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