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今天刷到央视新闻里老师引导学生放下“包的”“666”这类网络梗,改用“胸有成竹”

今天刷到央视新闻里老师引导学生放下“包的”“666”这类网络梗,改用“胸有成竹”“势在必得”,突然想到仪征这座被誉为“风物淮南第一州”的城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藏在瑰丽的古典文字里。你猜扬州仪征哪处风景配得上古诗 在仪征,看到扬子江畔的晨雾霞光,不必说“美哭了”,可以说江天一色、烟岚缥缈、气象万千。就像王士正写的“真州城南天下稀,人家终日在清晖”;聊起十二圩的昔日繁华,不用夸“太牛了”,不妨说商贾云集、帆樯林立、盛极一时。当年“九街十八巷,盐船两千艘”的盛景,恰是“舻尾连翩万斛舟”的生动注脚。 看枣林路十里樱花盛放春日盛景,可说“姹紫嫣红”“灼灼其华”“落英缤纷”;赞仓桥塔影灯月交辉的奇景,可用“光影婆娑”“虚实相生”。正如清代王士祯笔下“斜日孤帆相次泊,笛声遥起暮江楼”,寥寥数字便勾勒出真州暮色的悠远意境,远比“666”“风景真好”更动人。 描摹心境何须只靠“emo”?漫步仪征实验中学泮池新柳下,春风拂过柳枝的温柔,是“心旷神怡”;登东园湿地公园的澄虚阁望长江奔涌,油然而生的豪情,是“心潮澎湃”。欧阳修途经仪征时写下“蓴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把归乡的期许藏在风物里,这份细腻远非网络热词能承载。 我认为守护语言之美,不必排斥流行,而应构建“双语言体系”。也就说既能用“松弛感”调侃生活,也能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安放心境;既懂“接好运”的热闹,也明“韦编三绝”的深意。网络热词的确为情绪表达提供了快捷路径,但其扁平化特征也在悄然消解语言的质感与深度。当“yyds”取代“妙不可言”,“搞抽象”概括一切复杂感受,我们就失去了精准表达的能力与本土文化对话的纽带。我们形容胥浦农歌的悠扬,除了“好听”还有“余音绕梁”;赞美地藏寺的沉静,除了“治愈”还有“万籁俱寂”。 我们朝夕相处的土地,早已被诗词浸润千年。说起仪征的历史底蕴,不必叹“太有料”,其实它藏在“白沙”“銮江”等九个古名里,融在“风物淮南第一州”的赞誉中。这些文字里的温度,是网络热词带不走的厚重。这份雅致是刻在地名与风景里的基因。 你的家乡哪处风景配得上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