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78亿吨,但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油不采,年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开采难度太大。这话说对了一半。塔克拉玛干可不是普通的沙漠,那里是真正的生命禁区。夏天沙子表面温度能烫熟鸡蛋,冬天又能冻裂石头,全年狂风肆虐,沙尘暴一来,天昏地暗,能见度不足一米。 在这种地方建油田,不像是在平地上盖房子,更像是在外星球上搞基建。你得先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再解决设备的运转问题。 光是铺设一条通往沙漠腹地的公路,都得对抗流沙的吞噬,成本高得吓人。钻井平台、输油管道,每一个螺丝钉的运进去和维护,都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开销。说白了,在那儿采一桶油的成本,可能比在中东买三桶油还贵。 但钱的问题,还只是第一道坎。更关键的是,塔克拉玛干的油,没那么“好喝”。我们平时听说的中东石油,大多是轻质低硫原油,杂质少,开采出来稍微处理一下就能用,跟水龙头里放出来的差不多。可塔克拉玛干的石油,很多是稠油和超稠油。 这玩意儿什么样?你想象一下沥青,又黏又稠,在常温下甚至半凝固状态,根本没法流动。要把这种油从地下弄出来,可不能简单地打个井就完事。 你得用更复杂、更昂贵的“二次采油”甚至“三次采油”技术,比如往井下注高温蒸汽,把它“烫”稀了再抽出来,或者用化学溶剂去稀释。这一套流程下来,技术门槛和成本又是翻着往上涨。所以,不是采不出来,而是采出来的性价比太低,不划算。 既然成本这么高,技术这么难,那我们放着这些油,是不是就等于浪费了?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了。石油,在今天不仅仅是燃料,它更是一种战略资源,是工业的血液,更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 我们每年大量进口石油,一方面是满足当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买便宜的、好用的,经济上最划算。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养套”策略。我们成了中东、俄罗斯、巴西等石油出口国的大客户,彼此之间就形成了深度捆绑的经济关系。 他们需要我们的市场,我们需要他们的能源,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在关键时刻就能转化成外交上的筹码。如果我们突然关上进口的大门,这些关系瞬间就会断裂,对我们反而不利。 那么,我们自己地下的这178亿吨油,又是什么角色?它就像我们存在银行里的“战略储备基金”,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动用。这笔钱,是用来应对极端情况的。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国际风云突变,海上运输线被切断,别人不卖给我们油了怎么办?那时候,国内经济就要停摆,飞机飞不起来,坦克跑不起来,整个社会都会陷入瘫痪。 到那个时候,塔克拉玛干的“难采之油”,就会成为我们的救命稻草。哪怕成本再高,技术再难,我们也必须采,因为那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现在放着不动,不是浪费,而是为了在最危险的时候,手里能握住一张王牌。 这盘棋,其实和美国当年的页岩油革命有点像。美国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但他们放着本土的页岩油不开采,也是因为技术不成熟、成本太高。 他们一边从中东买油,一边悄悄研发水力压裂技术。等到技术成熟、国际油价高企的时候,他们立刻启动页岩油开采,一夜之间从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彻底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 我们今天对塔克拉玛干的态度,何尝不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我们在等待一个时机,等待我们的技术更先进,成本更低,或者等待国际格局发生对我们更有利的变化。 所以,别再以为我们放着油不采是傻了。这背后是一笔精打细算的经济账,更是一盘深谋远虑的战略大棋。用别人的便宜油发展自己,同时把自己的宝贵资源留给未来,应对不确定性。这种“家里有粮,心中不慌”的底气,才是我们在这个复杂世界里行稳致远的根本。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我们是应该不计成本地立即开采,实现能源自给,还是继续坚持现在的战略,把这张王牌留到最关键的时刻才打出去?这盘棋,你看懂了吗? 主要信源:(中华网热点新闻——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又是用油大国,为啥迟迟不开采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