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这种想当然的亲近感,往往是一厢情愿。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伤人,但背后藏着的是新加坡建国几十年来,最核心也最成功的一个秘密:身份认同的重塑。很多人没搞懂一个基本概念,“新加坡华人”和“华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身份。前者是国籍,是政治归属;后者是族裔,是文化根源。 一个在新加坡出生、长大、服过兵役、拿着粉红色身份证的华人,他的第一认同是“新加坡人”,而不是“华人”。他的国家是新加坡,他的国旗是红白底的新月五星,他的效忠对象是新加坡政府。 这就像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他会说自己是“American”,顶多再加个“Chinese American”,但你让他放弃美国认同,纯粹为了中国,那是不可能的。 这种身份的切割,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那一代人,用铁腕和智慧硬生生“设计”出来的。当年新加坡被马来西亚踢出来,被迫独立,李光耀面对的是一个种族杂糅、矛盾重重、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小岛。 他深知,如果让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各自抱着原籍国的认同不放,这个国家第二天就会分裂。所以,他强力推行“新加坡人”的国族认同,淡化种族色彩,强调英语作为通用语,甚至不惜用强硬手段打压任何试图挑起华人沙文主义的势力。 他最担心的,就是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的“第三中国”,从而在复杂的地区政治中无处容身。 所以,今天你看到的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多数,但官方语言却是英语,国歌是马来语,军队里各种族混在一起的国家。这种独特的“新加坡身份”,才是他们凝聚力的基石。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不在乎”中国好不好了。这种“不在乎”,不是冷漠,更不是敌意,而是一种纯粹的务实。 一个普通的新加坡人,他每天关心的是什么?是组屋的价格涨了没有,是汽车的拥车证(COE)又贵了多少,是孩子的教育能不能卷赢别人,是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外国人抢走。这些才是和他生活息息相关的“头等大事”。 中国是强大还是衰落,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他来说,更像是一个外部变量。中国强大了,可能带来更多游客和生意机会,他欢迎;中国的某些行为影响了地区稳定,他会担忧。但无论好坏,那都是“外部世界”的事,他的生活重心,永远在新加坡这片土地上。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在新加坡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受欢迎”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这种不欢迎,并非针对“华人”这个族裔,而是针对“中国人”这个外来群体。随着大量中国新移民、留学生和游客的涌入,一些现实的摩擦不可避免。 比如,一些来自中国的富豪推高了本已高昂的房价,让本地年轻人怨声载道;一些中国专业人士在职场上的竞争,也让本地人感到了压力;更不用说,在公共场合的一些行为差异,比如大声喧哗、不排队等,虽然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却很容易被标签化,成为本地人吐槽的焦点。 这些矛盾,本质上是本地人与外来者之间的资源竞争和文化碰撞,跟是不是华人面孔,关系真的不大。 所以,当那位新加坡华人说出“不在乎”的时候,他其实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我们首先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是华人。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的情感归属,都在新加坡。 这种清醒而务实的国民心态,正是新加坡这个资源匮乏的小国,能在强邻环伺中屹立不倒的关键。他们懂得,血缘和文化上的亲近感,在冰冷的国家利益和现实生存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这盘棋,其实也给所有海外华人社群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落叶归根”的传统叙事,逐渐被“落地生根”的现实所取代,当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自处? 血缘的纽带,真的能跨越国籍的边界和政治的鸿沟吗?或许,理解了新加坡的“不在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世界中,身份、国家与个人之间那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盘棋,你看懂了吗?欢迎聊聊你的看法。 主要信源:(新华网——别样新加坡:华人旅游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