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韩国总统李在明宣布 10月21日刚刚消息,10月20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公开表示,

韩国总统李在明宣布 10月21日刚刚消息,10月20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公开表示,2030年前会拿出比预期更多的钱,投入国防和航空航天研究,目标是建成全球第四大国防工业体系。   韩国能喊出这样的目标,根本是因为武器出口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这是最基础的支撑。   2000年的时候韩国武器出口还排在全球第31位,连主流市场的门槛都摸不到,可到了2024年,俄罗斯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的数据直接把韩国推到了全球第四的位置,出口额从之前不起眼的小数目涨到了56.91亿美元,跟意大利就差0.01亿美元,还把德国、瑞典这些传统军工国家甩在了后面。   这可不是突然爆发的,2022年韩国就创下了173亿美元的出口纪录,比前五年暴涨了74%,是全球前十大武器出口国里增速最快的一个,到2025年甚至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大关。   能有这样的增长,靠的是一笔笔真金白银的订单在撑着。对韩国军工来说,波兰市场就是打开欧洲大门的钥匙,从2022年开始,他们在波兰签下的订单已经超过260亿美元,里面包括K2主战坦克、K9自行榴弹炮、FA-50战斗机这些全系列装备,这也是韩国军工第一次打入北约核心市场。   中东市场也没落下,从阿联酋35亿美元的“天弓”Ⅱ导弹订单开始,沙特、伊拉克这些国家的大额合同一个接一个落地,慢慢形成了区域辐射效应。   而且这些订单不只是简单卖装备,韩国玩的是“交钥匙工程”,给波兰出口K2坦克的时候,连技术转让和本地化生产支持都一起打包,给阿联酋提供的也不只是导弹,还有全套的维护保障体系,就是这种灵活的模式,让他们好几次在竞标里打败了法国、德国这些传统强国。 有了出口这块硬底气,李在明才敢在预算投入上“超预期”。他已经明确说了,到2030年要累计投入32万亿韩元用于国防研发,还得额外追加7万亿韩元专门攻航空航天领域,这么做的核心就是砸钱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现在韩国军工看起来风光,但“组装厂”的帽子还没完全摘掉,比如KF-21战斗机的关键部件得靠进口,导弹制导系统的核心芯片也还得从外面买,这也是他反复强调要“确立技术主权”的原因。   往航空航天领域投钱更有战略意义,一方面是要把“世界”号运载火箭的技术链条补完整,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卫星研发反过来帮军事侦察体系升级,毕竟现在的国防工业早就离不开太空能力的支撑了。   这种战略布局说到底,是从安全、经济、外交三个方面考虑的。安全上,虽然有美韩同盟在,但朝鲜的“火星炮-16B”等高超声速导弹一直在发展,这让韩国越来越觉得“核心防御得靠自己”。   年底就要服役的“玄武”V弹道导弹就是直接回应,这款武器被叫做“怪兽”,能携带9吨重的弹头,射程能覆盖1000公里,专门针对地下设施设计,目的就是构建对朝鲜的威慑力。   经济上,现在韩国的半导体、汽车这些传统产业增速慢了,军工就成了新的增长引擎,它不光能直接拉动出口,还能带动钢铁、电子、人工智能这些上下游产业升级,像现代重工就计划把大型舰艇的年产量从1艘提到5艘,背后全是政府在帮着扩产能。   外交上,军售早就成了韩国的“硬通货”,通过给北约国家提供武器拉近和欧洲的关系,通过给中东卖装备巩固能源合作,这种“防务外交”正在帮韩国从“经济大国”往“中等强国领跑者”转型。   不过想真正坐稳“全球第四”的位置,韩国还得闯过三道难关。第一道是技术自主的关,法国能靠187亿美元的出口额稳稳占着第三的位置,靠的是“阵风”战机、梭鱼级潜艇的全产业链都能自己搞,可韩国现在还在为国防专用半导体攻关,两者的差距很明显。   第二道是外部约束的关,美韩同盟既是支撑也是限制,美国不会允许韩国在核心技术上完全脱离自己的掌控,比如KF-21的发动机到现在还得靠通用电气,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三道是高端竞争的关,全球70%的国防工业资源都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美国《防务新闻》2025年的百强榜单里,光美国就有48家企业上榜,中国航天科工单凭387亿美元的营收就排到了第三,韩国企业还没有这么有分量的巨头撑场面。   但李在明有信心也不是没道理,韩国军工的后发优势确实很突出。比如K9自行榴弹炮,性能跟德国产品差不多,价格却便宜30%,还能兼容北约的装备标准;FA-50战斗机因为和F-16的零部件通用,大大降低了用户的维护成本,这些精准瞄准中低端市场的产品,正是韩国突围的好武器。   再加上政府建立了“国防产业快速通道”,鼓励三星、现代这些民用领域的巨头跨界参与研发,这种“举全国之力”的模式,说不定真能让韩国在2030年交出一份不一样的答卷。   但有个前提,它得在美韩同盟的框架和自主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真正甩掉“别人给零件、自己装整机”的尴尬处境才行。